■ 徐秀棠
张世椿先生是我做紫砂雕塑的启蒙老师,一直以来我将其记述为在宜兴紫砂雕塑发展中,学院艺术与紫砂陶艺相结合的第一人。
1954年,我刚刚初中毕业,已拜陶刻艺人任淦庭为师,学习陶刻。当时,听说北京来了个老师在做雕塑,就借住在东坡小学里。我因为爱好美术,就比较关注这位老师的情况。一天,他来到我家隔壁寻找猫咪。找到后,他就摸寻猫的骨骼,现场还画了速写(我那时不懂什么叫模特)。我就一直跟在他的旁边,好奇地观看。他说,他在制作“武松打虎”的雕塑,为了塑造老虎的模样,就通过猫来感受骨骼关节、比例结构等。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照猫画虎”吧。
之后,我就抽时间到东坡小学去找他,他并不讨厌我在旁边看,见我喜欢雕塑,还跟我交谈。当时,我对雕塑、艺术什么的都没有概念,就是喜欢看他搞创作,捏泥人。我还记得他的紫砂雕塑作品“武松打虎”烧制成的模样,以及他包装、装箱的经过。年轻的我非常羡慕他有这么高的本领,就好奇地问他:“你只比我大3岁,怎么已经中央美院毕业,当上老师了?”他说,他是被徐悲鸿院长破格录取的。听到此话后,顿时我对他肃然起敬。
1958年,我去北京参加中央工艺美院与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联合举办的“民间雕塑研究班”,其间到中央美院去参观。本想在北京可以见到张世椿的,谁知他已经到北大荒了。
上世纪50年代,中央美院江丰院长对用紫砂材质做雕塑特别感兴趣。1955年,宜兴紫砂合作社已经成立,他派雕塑系毕业生冯河、孙善宽、刘志福到紫砂合作社,创作设计了伟人马克思、列宁的半身塑像,塑像有1.2米高。后来,他让美院雕塑老师张德蒂、时宜、赵瑞英、冯河到紫砂厂搞紫砂雕塑创作。我遇到他们时,就询问张世椿的近况如何?知道那时他已调回央美,在壁画系当“头”了。
一次,我去北京出差,拜访了张德蒂等老朋友,同时拜访了张世椿老师,并参观了他任教的壁画系。我们住在美院招待所,与他有了充分交流的时间。他见到我们很开心,讲起来滔滔不绝。他说起在宜兴遇到的最有趣的事,就是民间男女老少都在一口大铁锅里洗澡。他说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宜兴特色”。
上世纪70年代,听说张世椿回扬州了,我们几个人到扬州时就去看望他。在扬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工作室,我看见了多年不见的张世椿,还有他创作的很多小泥人、小动物等。他所彩绘的泥制小鹿,是用西瓜子做耳朵,用小竹枝来做4只脚(扫帚的竹枝),看起来非常有趣。我很佩服他的创作能力。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不少到扬州来的知名书画家为他所作的书画,其中有程十发的。
上世纪90年代,张世椿到宜兴来见我,谈到顾景舟时,提出要去拜访他,我就陪同他一起去,老朋友见面,大家都很高兴。
我们尽管在业务上真正接触并不太多,但我非常佩服张老师的雕塑天分。他的雕塑跟别人的风格就是不一样,他有思想,有新的表达方式。张世椿对艺术的要求很高,即使已经快做成的东西,他认为不行就推倒重来,这可能是受当年苏联专家教学的影响,苏联专家对解剖和素描的要求极高。
他本来是可以取得更高艺术成就的,但命运的捉弄,让他中途回到了扬州,这对扬州的青年来说是很受益的,后来扬州产生了一批美术人才。现在回想起来,我总觉得,一个艺术家生命的辉煌,除了天分之外,还要有天命与时局来相助。他未达到最佳状态,这有点遗憾。
一直以来,但凡我写到宜兴紫砂雕塑的历史时,从不忘记他是来宜兴做紫砂人物雕塑的第一人,他是我的启蒙老师。往后,凡是紫砂雕塑的从业者,也该记住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