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秦川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被迫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当时,如何处理手里的那些藏书,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思来想去,朱自清打算将藏书交给蛰居在北平的好友俞平伯,让他“有机会代为售卖,所售之款,拟专作扬州家用”。朱自清的那些藏书都是一些发行量比较大的常见书,值不了多少钱,俞平伯尽自己所能,也只是将它们卖了不到300元。想到朱自清还要抚养好几个孩子,俞平伯又悄悄地往书款里垫进去402元,“有零有整,这样不易被看出来”。
其时的俞平伯在私立中国大学任教,家中人口众多,开销颇大,迫于生计,他只得在日伪背景的《华北作家月报》《艺文杂志》等刊物上发点文章,换取一些生活费,不过他这样做亦遭受了不少白眼。为了帮助好友解决养家难题,俞平伯却毫不犹豫地私下贴补。
当时,远在昆明的朱自清得知书款数额之后,略感意外,特地去信感谢:“弟书承兄代售并设法多得价,感谢之怀,非言可罄,他日当泥首谢耳。”俞平伯售书垫钱,当然没有告诉朱自清,但朱自清分明已经感受到了挚友“设法”的恩惠。他之所以没有将“恩惠”说得过于直白,就是不想失去朋友间的那种默契,于是只能将感谢藏于心间。
最后,朱自清还不忘叮嘱俞平伯,勿再为敌伪背景的杂志撰稿:“前函述兄为杂志作稿事,弟意仍以搁笔为佳,率直之言,千乞谅鉴。”这种朋友间真诚的劝告,让俞平伯十分感慨:“标点中虽无叹号,看这口气,他是急了!非见爱之深,相知之切,能如此乎?”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俞平伯的交往中,朱自清还曾专门作了一首古诗赠挚友:“平生爱我君为最,不止津梁百一方。”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有人曾说:“真心对你好的人不会很多,这种友情弥足珍贵,所以一个也别弄丢了。”确实,如果弄丢了这些曾关心过帮助过自己的人,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趁着时光正好,岁月未老,珍惜身边每一个朋友和亲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