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季涛
和桥与时俱进,也有了公众号:“和美和桥”。实至名归也。
而我想诗意一点,用“洵美”形容和桥,不虚夸,不溢美。
“洵美”,来自《诗经》,意为确实美丽。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最值得留恋的有两个地方,一是故乡,一是曾经洒下汗水的土地。作家朱鸿说过:“在我的观念里,故乡像祖国一样神圣。”我与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出生、成长在和桥,那是个有着一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和桥,古名鹅洲。这个美丽的名字可是有来历的。
春秋时,吴、越两国你死我活的战争硝烟逐渐散去,范蠡助勾践重新黄袍加身端坐龙椅后,审时度势,决意归隐,偕西施驾小舟一叶游于太湖。一日,来到和桥南首一片滩涂上,夕阳余晖映照着这个小镇,恬静,安逸,感觉这里是可以安家立命之所在,两人遂搭起草棚,饲养白鹅,生计自然不成问题。
范蠡为何养鹅?鹅在文学意象中是唯美、清雅的象征。范蠡志存高远,自然喜欢这可爱、高洁的精灵。后昆敬仰先贤,此地便有了“鹅洲”这个美丽的名字,也有了西施荡、归美桥。上世纪90年代,和桥镇区拓宽,4条主干道分别命名为“鹅洲东路”“鹅洲南路”“鹅洲西路”“鹅洲北路”,彰显了历史风华与诗情画意。
历史蹒跚地走到了北宋,其也眷顾和桥这个平畴沃野、河网纵横的富饶之地,横空出世的苏轼居然与偏于一隅的永定里(今和桥镇闸口)邵民瞻交为好友并感情甚笃。民瞻,当地乡绅名士,邵氏更了不得!邵潜、邵材、邵刚、邵迎等,皆为当时的进士。其中,邵迎与苏轼是同年进士,不幸英年早逝,苏轼获悉后伤心不已。民瞻十分敬仰苏轼的才学,丝毫不畏“乌台诗案”谗言,与苏轼来往亲密。民瞻新居落成,专门邀请苏轼莅临做客。苏轼“一入荆溪,便意思豁然”,鹅洲乡野之秀、民物之盛、风俗之醇,均甲于他邑。筵席上,苏轼乘着酒兴挥毫泼墨,因其曾作“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之词句,即以“天远”名邵氏之堂。苏轼参观民瞻新居庭院,盛赞此园构筑甚为精巧,说若是在园中栽上一株海棠,当是锦上添花。苏轼念兹在兹,回四川眉山老家,真的带来一株西府海棠植于园中,也植下了他对鹅洲永定里深沉的爱恋。自此,园中草木亦吐发英华,以相焜耀。
千百年寒来暑往,千百年风霜雨雪,海棠园始终春深如霞,每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澄怀撷秀,观赏胜景。东坡先生如看到今日之海棠依然茁壮葳蕤,繁花满树,当展颜慰怀。
一条运河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和桥,从北往南纵穿镇区,千百年乐此不疲日夜不息地流淌着,朵朵浪花照见了小镇的流变。元泰定,清道光、咸丰年间,由士绅、县令、巡检、镇上士商、举人等自捐或倡募,百姓众人积极响应,运河上先后架起中兴桥、北兴桥与南兴桥,3座大石拱桥像3道长虹沟通上塘与下塘,间距匀称,气势恢宏。南兴桥上镌刻对联一副:“紫气千条一贯长虹横鹤涧,霞光万道半轮明月照鹅洲”,精彩地呈现了鹅洲之洵美。
滔滔运河水哺育了两岸人民,也滋养着这片沃土。于是,有了金秋稻菽千重浪,有了粮船首尾相接长达三里的壮观,有了可与无锡媲美的繁盛粮市,有了各地蜂拥而来的大量商贾,有了总总而生林林而群的商肆,有了驰誉遐迩的美名“小无锡”,有了两棵古银杏树下鹅山书院莘莘学子书声琅琅,有了宜兴建校最早的中学,走出了6名和桥籍院士,有了和桥籍当代画坛大师吴冠中笔下那幅意境独到色彩艳丽的《故乡》……
拂去一层层历史烟尘,用心守护厚重的历史文脉,和桥正以青春之姿,合着时代的节拍,焕发更璀璨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