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一直以来,一般认为这种骨柄石刃刀是一种反映狩猎采集经济的工具。那么骨柄石刃刀到底是如何使用的?据研究,其使用方式多为刮削、切割,主要目的是用来切割食物和皮革加工。这在12号地点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可以找到佐证。
“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曙光早已普照在东方大地,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遍布大江南北,黄河、长江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读着这样的文字,一股热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而像这样饱含深情的内容,在《国家宝藏》一书中比比皆是。
《国家宝藏》是一部讲述中国各大博物馆100件国家级文物的书籍,共有九个篇章。从华夏文明的起源到封建王朝的落幕,件件文物都是岁月的凝聚、文化的荟萃,因而,《国家宝藏》不仅是一部文物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对中华民族文明历程的鉴赏之作。
沿着作者文字的指引,我们穿梭于历史长廊,行走在文物之间,倾听这些华夏文明的细语。九个篇章的讲述宛如九支不同的乐曲,每支乐曲都在唱响一段文明的高亢之歌,都是历史洪流中影像片段的文学表达,更是文明进步的序曲缩版。
中华文明的远古时代,自然变化的选择,生存环境的考验,我们的祖先在这样的条件下慢慢凝聚着自己的文明。经过岁月的洗礼,不同地域文化交融发展,精美的彩陶、多样的器具、特色的文字,无不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雏形。本书第二章第一节中这样写道:“他们不断地积累经验,促使原始的农业发展,为后来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奠定了早期基础。裴李岗先民也把石磨盘和石磨棒作为随葬品,这又赋予了这种工具一种新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考证,无疑给华夏文明的深度发展提供鲜明的佐证。
至于书中那些流光溢彩的文物展示,丰富了读者对中华民族的全方位认知。读着每一个宝藏的文字介绍,仿若窥见许多精彩的历史画面。这些文物见证了各代王朝的兴衰变迁,而历史永不停歇的齿轮不断推陈出新,文化发展的脚步也历久弥新,所有文物的光灿之处是绽放的中华文明之花,也是流芳千古的经典传承。
这本书涉及的历史内容繁复,收录的文物信息量巨大,同时结合史料文献和专家研究成果,完整梳理了文物知识,全面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人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当然,中华文明的魅力不是一本书能涵盖的,不过《国家宝藏》一书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华夏祖先对美好世界的物质追求,在这些文物里所裹藏的东方文明,缔造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功绩,值得每一个子孙为之骄傲与自豪。
100件国家级文物,见证着光荣历史的变迁。这些精美又质朴的文化珍宝,在泥土中沉睡了多年,历经时光的锤炼后,再次向世人绽放别样的魅力。它们承载的故事与精神内涵,在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中不断延续,如此的文明当是世界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陈 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