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阳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博大精深、璀璨绚丽,被世代传承、记载。 本期“阳羡·悦读”,让我们一起跟随文字,拂去岁月的尘埃,触摸文明的脉动。~~~
【悦读《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
【悦读《气候文明史》】~~~
【悦读《国家宝藏》】~~~
~~~
~~~
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悦读《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
敦煌艺术的超然与厚重

  【书摘】 儒家塑造了一个“跻身槐林”、积极进取的人生,构想了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的“有秩序”的“仁”的社会。道家塑造了一个“自然无为”“天人合一”、和谐协调的人生,构想了一个“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无为而治的社会。

  多年前,著名书画艺术家何山凭借其十年埋首敦煌研究、临摹的深厚积淀和深度思考,写出了《西域文化与敦煌艺术》,甫一出版就获得国际大奖。这部多次修订、再版的作品,以敦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为主线,全面论述了敦煌艺术各时期的风格特点,以及多元格局下形成的西域文化,描绘出一幅且远且深且阔的中华文化艺术奇彩画卷。

  流沙与生命的博弈,为敦煌烙上了印记,也决定了它独有的文化魅力。书中,何山否定了曾长期存在的敦煌艺术“西来说”和“东来说”,他以大量史料和艺术文物进行论证,指出敦煌艺术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通过丝绸之路,相碰撞、相交融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一种综合性艺术群体和新型文化形态。为了使这一结论更加可信,何山搜集了数目甚多的文献资料、神话传说,同时借助考古发现的实物去一一印证,比如沿途发掘的丝织物、青铜器、陶泥罐等等,这些器物表现出的既迥异于东西方又明显脱胎于其的风格,起到了无可辩驳的支撑作用。

  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始于何时?河西走廊又是何时开通的?何山在书中指出,早在张骞赴西域之前,类似的活动就已出现,比如大禹治水“至于西极”的传说,再比如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记载。而考虑到匈奴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早期统一,“就不能说张骞是‘凿通’或开辟了中西要道,确切地说应该是将丝绸之道夺回到汉王朝的手中”。

  敦煌壁画《舍身饲虎图》《鹿王本生图》中的虎、鹿,因其极富神秘色彩的体态造型,曾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南印度画风,或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造型的影响。何山从早期西域乌孙、大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活动年代推论,再佐以内蒙古阴山、甘肃黑山、新疆天山南北大量动感十足、栩栩如生的岩壁动物画,断定其为卡拉苏克文化艺术的典型,即敦煌的本土艺术。

  敦煌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显学,真正去研究敦煌艺术,不能浮于表面的浓墨重彩,而要参透内中饱含的素淡过往。从这个层面来讲,何山坚持从源头出发,耐心细致地厘清文献、历史、宗教、语言、地理、民族乃至交通、科技等学科的纷繁头绪,将敦煌文化与艺术的形成、发展,以及敦煌艺术的时代特征与风貌,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以及敦煌各时期珍贵艺术品的彩图。

  互通共赢,存异求同,方能催生蝶变。古老的丝绸之路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敦煌艺术,同时也串联起东西方的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并推动其融合、升华,让中古世纪的世界文明显得格外辉煌。(刘学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社会
   第04版:阳羡
   第05版:天下
   第06版:聚焦
   第07版:博览
   第08版:广告
触摸文明的脉动
敦煌艺术的超然与厚重
气候塑造的文明史
东方文明的光辉
领读者档案
《繁花》
宜兴日报阳羡04敦煌艺术的超然与厚重 2024-01-19 2 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