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2800年前发生的寒冷变化,影响了整个亚洲。中国的周王朝国政混乱,第10代君王周厉王在位期间发生暴动。由于周王逃出都城,周朝的国政由两位王侯主持,之后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在这一中国最冷的时期,平均气温估计比现代要低2摄氏度。
在《气候文明史》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推动文明和历史前进的关键词之一是气候的变迁: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为不断适应气候剧烈变迁而开展的持久的斗争,人类的历史就是被气候所塑造的历史。
作者详解自人类诞生的远古开始,历经中世、近世,直到21世纪,从气候变化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追随古气候学者研究的脚步会发现,几百万年来,地球经历了数次急剧寒冷化和温暖化,地貌不断被重塑。人类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改变饮食习惯,大规模迁徙,穿上衣服抵御寒冷,通过组建牢固的社会组织、发展农耕技术、开创宗教、改善生存环境等,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原始人类从30万年前开始在非洲各地扩散。过了18万年左右,地球进入了比末次冰期早的被称为里斯冰期的寒冷时代。东非的现代人逃到了埃塞俄比亚高原绿洲般的湖泊周围的森林区域,被隔离着生存下来。后来,每隔数万年到来一次的冰期使居住环境发生巨变,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向欧亚大陆进发。后来,人类穿上衣服抵御寒冷了。
也就是说,气候首先影响的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冰河时期结束,人类开始了农耕生活,但由于寒冷化带来降水不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开始出现灌溉农业。随着这种影响的渗入,气候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形态都发生变化。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迸发。寒冷时代,游牧民族迁徙带来文明之间的碰撞。中国的孔子和老子登上历史舞台;地中海的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登上了舞台。在17世纪第一个长达10年的严寒中,伽利略和开普勒提出了地洞说。另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1600—1800年那段时期。因为土豆种植的普及,以法国为例,饥荒发生的频率大大降低。而玉米在17世纪传入中国,它作为大米的替代品迅速普及,可以说,玉米引入中国造成了康乾盛世的人口大爆发。
本书被誉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一部名著。作者结合古气候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讲述了气候变化对于人类历史走向所产生的影响。人类与气候变化的斗争开始于8万多年前人类从诞生地非洲大陆进入欧亚大陆之后,而现代人类对抗气候变化的斗争或许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多项研究显示,人类从未经历过的高温期即将到来,这又将给人类带来哪些改变?鉴以往而知未来,这或许也是我们阅读这本书重要的意义所在。(甘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