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我住在旧胡同时,邻居孙爷爷是位老中医,他家的祖传膏药很有名,许多人慕名而来。尤其是对于那些患有哮喘病的患者,每年入伏后,孙爷爷都会调制膏药,给他们贴在胸部、背部和小腿外侧。
孙爷爷说,这叫“冬病夏治”,热天贴几贴,到了冬天症状就会减轻许多。胡同里的孩子常去孙爷爷家玩,见他给人贴膏药,也有样学样,用水和泥,把泥巴抹在自己腿上。
孙爷爷看到后,便让老伴给每个孩子缝一个小荷包,里面装上草药,挂在脖子上。他说这药包可神奇了,入伏时戴上,出伏后再摘下,不仅能降温避暑,还能包治百病,冬天都很少会感冒。不过,这药包必须配一味“药引”:心要静,不能急躁,不能哭闹,更不能和人吵架,保持心情舒畅才管用。否则,既感觉不到凉快,也防不了感冒。他还让孩子们互相监督,谁要是一周没和人吵架、没调皮捣蛋、没哭闹、没喊热,就说明药包起效了,可以去他家领水果糖和糕点。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糖和糕点可是稀罕物。孙爷爷医术高明,行医收费低廉,遇到家境不好的患者,他连钱都不收。那些被他治好的病人,常常提着礼物登门道谢,所以他家从不缺好吃的。
有了这份“甜礼”之约,孩子们都乖乖遵守“医嘱”,连最调皮的男孩也安分了。大人们当然知道孙爷爷是在哄孩子,可孩子们却信以为真——或许有些大孩子也不信,但为了糖果和糕点,他们照样照做。
我弟弟那年七八岁,也要了一个药包挂在脖子上。我太了解他了,他绝对属于不信药包、但馋好吃的那一拨。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被母亲宠坏了,脾气倔,不听话。到了夏天,家里更是关不住他,整天漫山遍野疯跑,还经常与人打架,脸上隔三差五挂彩。可自从挂了药包,这个“小霸王”变得乖巧了,不再和人吵架,有时被人说几句,他也闷不吭声。
大姐笑道:“人就怕有软肋,老小肚子里馋虫多,身上的毛病全被馋虫治服了。”
后来,弟弟长大了,自然不再去孙爷爷家要药包戴,但他的性格却变了许多。他记住了孙爷爷的话:天越热,人越要沉住气,保持心平气和。一个人若控制不住情绪,不妨趁伏天多练练,心静自然凉。伏天不仅是治病的好时机,也是修身养性的季节。情绪稳定了,身体就好了,许多疾病自然远离。
原来,弟弟是把伏天当作修身养性的契机。多年后,他才告诉我,当年孙爷爷每到伏天,怕我和大姐笑话他,总会偷偷给他好吃的。他不好意思,只好努力修炼出一副好脾气。
现在想来,孙爷爷的这套伏天养生法确实有道理。天气炎热,人容易烦躁,不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虽然如今有风扇、空调和各种冷饮可以抵御酷暑,但人总得出门,总得经历炎热的考验。所以,伏天修炼心静,不失为一种养生良方。(李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