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后,杲杲秋阳透过落地窗,洒在客厅的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显恬静而闲适。不久后,这宁静就被一场争执打破,争执的双方是我15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起因是电视频道的选择。女儿的脸上带着些许不耐,而儿子开始号啕大哭。
面对儿子的哭泣,女儿突然提高嗓门,气呼呼地说:“哭、哭、哭,哭能解决什么问题?你都多大了,有话还不会好好说?”儿子瞬间止住了哭声,用小手抹去眼泪,委屈地看着姐姐,怯生生地说:“姐姐玩平板,弟弟看电视,这样好吗?”女儿愣住了,她似乎没想到弟弟会如此回答。在短暂的沉默后,她爽快地同意了弟弟的请求。
这一幕让我也陷入了深思。我想起不久前自己与女儿的一次纷争,亦是因为我没有好好说话而引发的。
那天,女儿在书房里不知做些什么,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妻子三番五次地催促,但我们就是“只听其声,不见其人”。我出于好奇,推门走了进去。女儿看我进来,突然变得慌里慌张,把手中的东西藏了起来。我也没有多想,只是提醒她赶快吃饭。
在餐桌上,女儿的话显得特别多,我故意问她家庭作业是否完成。没想到她理直气壮地回答:“没有!”我心中有些不悦,便说:“躲在书房里磨磨蹭蹭半天不肯出来,莫非又在偷看闲书?”这句话让女儿产生了反感,她反驳道:“凭什么告诉你?”我们之间的对话逐渐变得越来越激烈,充满火药味,最后我气得夺下她手中的筷子。女儿如同受了天大的委屈,气呼呼地冲入书房,拿出一个像信封一样的东西撕得粉碎,扔进了垃圾桶,然后转身跑进卧室,哭得撕心裂肺。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女儿是在制作一张贺卡,准备第二天送给我作为生日礼物。
这件事使我意识到,有话好好说是多么重要。如果我当时能够冷静一些,用平和的语气询问女儿在做什么,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误会和冲突发生了。
我主动向女儿道歉,并承诺以后不再冲动行事。我们还就此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达成了共识:无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要用平和的语气好好说话,真诚对话。
从那以后,我们家的氛围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每个人都学会了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有分歧和矛盾也能通过沟通来愉快解决。这种有话好好说的习惯,也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品德和修养。
(马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