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元隽
伙巷在拆迁了。这样狭窄的小巷,现在宜兴城中已不多见了。这条饱经风霜的小巷,北端连着通真观路,南端挨着王府小区,见证了过往许多人事的变迁。小巷总是以其温和大度的气概,迎来送往着无数年长年幼的人们,曾出生在这里的我对此深有体会。
王府小区建成之前,这儿曾有我家的老屋。青砖黑瓦白墙的老屋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静谧,古朴之韵流淌在梁栋之间,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老屋中有我慈祥的外婆、有我简朴而有文化的父母,他们敬老爱幼、节衣缩食地把我们养育长大。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天,父亲在老屋的天井里跺着脚对天长叹:孔庙被捣了、儒家文化被废了、孩子们失学去了乡下……这是一位知识分子当时的悲愤之情啊!
老屋虽破旧,却拥有3个大天井和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大花园,天井里每天有我的同学来玩耍,飞“洋片”、捉迷藏或围着小桌完成家庭作业;花园里,我们挖炉灶烤南瓜、筑草堆“地洞”、爬上树唱歌、割草喂养兔子、放养母鸡。有天,我在园子一个瓦砾堆中竟然找到了一大盆鸡蛋,意外惊喜啊!花园里的月季从不失约,把大朵的花儿开得如长长的花桥,引得邻家小姑娘常搭个板凳探过矮矮的围墙来摘花;再看园中一个大大的葡萄架,夏日阳光下,大串的水晶葡萄挂满粗粗的藤蔓,令我们垂涎欲滴;秋高气爽之时,园中的一大棵桂花树也争着送来沁人心脾的芬芳,香气弥漫在整个大院落,当然也眷顾着旁边的伙巷。
我家的老屋是母亲几辈人延住下来的,而大花园是清代末年,几间房子遭火灾留下的屋基地,经外公外婆勤劳“垦荒”,开发出来的独特“宝地”。他们在园子四面栽种花树、果树,后来能干刻苦的母亲又在园子中间种上各季瓜果蔬菜,于是,一个花香菜绿葡萄串串的美丽大园子便惠泽了大家。记得当时母亲常会把园中绿油油的塔菜、红灯笼似的番茄和腌制的香喷喷的“绿苎头”(做团子用的)等分送给邻居享用。
如今,许多闲置房都会打上“吉屋招租”的广告,由此我便想到,我家的老屋确是吉宅。尽管那时的生活艰苦,我外公外婆和父母还经常用园中的南瓜裹腹,但他们都是长寿之人,我母亲还活到了105岁呢。仔细想来,正是老屋的宁静和祖辈父辈们历经风雨的坚强,才使得宽厚待人、淡泊人生的他们“长命得见太平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