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士雄
盛夏酷暑,清风徐来。我想起了民国大律师沙彦楷先生赠给他儿子的扇面诗。
沙彦楷先生是旧上海名声极响的法律界大人物,也是宜兴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为纪念这位故乡名贤,周铁镇近日将沙彦楷故居修缮一新。
今已95岁高龄的沙凤丹老人,寓居无锡,是沙彦楷先生目前仅存的儿子。沙凤丹老人将他收藏多年的父亲给他题诗的折扇,捐赠给了新修的沙彦楷故居,作永久保存。
沙彦楷先生在扇面上的题诗是这样的: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能不因循自树立,务存柔弱戒刚强。
抱易老人书示丹儿”
这首扇面诗,既是自勉诗,更是示儿诗,是沙彦楷先生写给儿子沙凤丹的一首七言诗。这首诗,短短28个字,却包含了人生哲理的丰富内涵,寄予了沙老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令人注目的是,诗末沙老特地写上自己的外号“抱易老人”。沙老对充满智慧的我国古代经典著作《易经》十分推崇,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传喻下代。对我们后人,也有启示和教育意义。
这首示儿诗,每句都提纲挈领、言之有据,显示了沙老的广阔视野和丰富学识。
前两句原意出自《老子》:“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沙老直接引用《旧唐书·孙思邈传》对这两句的诠释:“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前句是说,办事胆子要大,要勇敢;但用心要细,要周到,即“胆大心细”的意思。后句说的是“智圆行方”的道理。圆,圆满,周全;方,端正,不苟且。意谓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
第三句,引自唐代韩愈《答刘正夫书》中句子:“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意谓圣人的学问之道是:他不写文章就罢了,如果写就一定崇尚、学习优秀的作者。优秀的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漂亮的文章,不在于别的,而是由于他能树立自己的风格,不因袭别人。这里说的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在此基础上独立创新。
末句引自老子《道德经》:“柔弱克刚强。”讲的是以柔克刚的处事方法。其实,此处的“柔弱”,不是软弱无用,而是柔软、柔顺的意思。柔情似水,水可穿透金石,化解刚强硬物,化解各种矛盾。水滴石穿,便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四句诗从对立统一的观点概括了为人处事的人生要诀。用现今的话来说,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对人生经验的绝好总结,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成为沙家后人,乃至我们这些后辈最珍贵的座右铭。
一把小折扇,几十年过去,依然保存如新。可见,沙凤丹对父亲的遗物视如家珍。我对故乡这对具有峭峻风骨和耿洁胸怀的沙家父子,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