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阳羡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年的三中

  ■ 许季涛

  秋来山雨过,顿觉生微凉。时光过得很快,暑热渐渐褪去,又开学了。60年前的现在,我在宜兴县第三中学读初二,和桥人习惯称“三中”。当地人对三中是肃然起敬的。我考取三中时,父母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三中是和桥地区的中心学校,我在那儿读书时,初中有3个平行班级,高中有2个平行班级,除了和桥当地的学子,还有南漕、万石、南新、闸口、屺亭、高塍等公社的学子。

  和桥人对三中肃然起敬,是因为这个学校厚重的人文历史。这是宜兴最早开办的中学。我小时候就听父母讲,学校原先叫彭城中学。我不明白,彭城不是徐州的古称吗?和桥的中学为什么叫彭城中学呢?后来渐渐知晓,民国元年,和桥的著名妇科医生金晓湘与清末秀才、县议员钱镜海在金姓私宅创办了这所学校,以两人原籍郡名“彭城”而名之。一时间,无锡、常州、溧阳、江阴、常熟等地的学子纷纷慕名负笈而来求学,甚至有泰兴、海门的学子跨江直奔鹅洲(和桥的古称),更甚的是,彭城中学美名远播皖、浙、闽等地,各地学子以求学彭城为傲,鹅洲古镇美名迅即遐迩可闻。

  和桥老人记得并赞服,彭城中学曾面临停办困境时,时任校长的程国钧典去家中财物来维持学校。以教学为己任,“毁家济校”,这是何等的境界啊!革命先烈侯绍裘、艺术大师徐悲鸿、体育界权威朱了洲和教育家史绍熙等,都曾在学校任教过。栉风沐雨诲英育贤,“精业厚生”成为其优良教风。

  和桥人对三中肃然起敬,是因为这个学校美丽的校园环境。位于武宜运河东岸的三中校门朝西,进门是一条甬路,两旁的乔灌木常年滴翠,为校园输送着清新空气。甬路右侧有一座假山,不算太高,也是绿树掩映,课间时常有学生在此看书。左侧则是一个池塘,有金鱼游弋,真是有水就有灵气。池塘的西侧有校医室、音乐室……北侧是一个颇大的阅览室。下午放学后,我经常在这里阅读《少年文艺》等。

  甬路继续往东,一排长长的画廊黑板,有“人字形”的廊顶遮风挡雨,画廊里老师经常更换各种画报的册页,课间经常有同学在此浏览观看。黑板经常更新的“版面”,不知道出自哪位老师之手,设计颇具匠心,板书漂亮至极,红色、绿色、黄色、蓝色……各色粉笔书写的内容十分丰富,令人赏心悦目。

  画廊北侧是老师们的办公区域。南侧两排是初一初二的教室,砖木结构老式平房。老师办公区域北面也是两排教室,一排是初三年级,一排是高中6个班级。教室整齐敞亮,每两排教室中间都有很大一块空地,植树种花,春夏秋冬呈现不同景色。教学区往东的大操场,中间南北相对两个足球球门,旁边篮球场、排球场,双杠、单杠、吊环等体育器材一应俱全。尤其是大操场北端的大礼堂,气势恢宏,在全县学校中可谓独领风骚,全校师生在此集会、文艺汇演,这里犹如书写激情和高唱华章的圣殿。在全校大合唱比赛中,我有幸指挥全班同学高唱《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这让我至今想起仍感青春犹在。

  和桥人对三中肃然起敬,是因为这个学校师者风范温润如玉。我在三中读书时,学校里名师云集,一批含英咀华、诲人不倦的“大先生”,美名在校内外如雷贯耳,教英语的唐积庆、邵荫槐,教语文的程燮昌、王秉文,教数学的路志刚、王于牧,教化学的朱自道,教物理的吴生洪,教历史的芮泽、周菊仙,教地理的董德超,教音乐的钱利生,教美术的闵伯骞……他们握瑾怀瑜,成风化人,始终怀揣倾情于教学、淡泊于名利、执着于育人的如磐初心。

  不少教室里总有一面墙上贴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那不仅是贴在墙上的口号,个个班级也在践行之。下午的课结束后,每个教室几乎空无一人,阅览室里坐满了看书看报的人,有老师,有学生;操场上,体育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踢足球、打篮球、打排球,龙腾虎跃;音乐室里,钱老师教同学们吹拉弹唱,悠扬的乐声在校园飘荡。课堂上的“严肃”与课后的“活泼”,在校园里奏响如此悦耳的“协奏曲”。

  弦歌不断声自远,百年春秋砺英才。199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一校五院士,学者数她多》为题,报道了改名为和桥高级中学的三中,那是我母校的高光时刻!

  三中,我的母校,我深切地眷念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社会
   第04版:阳羡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博览
   第07版:小记者
   第08版:广告
乡愁的滋味
小长假小记
质朴无华佐百餐
当年的三中
九月赞歌
插夜钓
瑶台风露秋
解佩令· 观市作协 甲辰中秋晚会
宜兴日报阳羡04当年的三中 2024-09-23 2 2024年09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