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栖 白
每逢七夕,大街小巷上,热恋的情侣们手捧鲜花,逛街、吃饭、看电影,甜蜜而浪漫,对生活和爱情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在古代,七夕又名“乞巧”。
唐代诗人林杰有诗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天晚上,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姑娘们穿着新衣,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嫁得一个如意郎君。
盛大而热闹的乞巧节,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吃巧果、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香桥会等。其中最有趣,最考验手艺的,便是穿针乞巧。
唐代诗人施肩吾写道:“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穿针乞巧是最开始的乞巧方法,起源于汉朝,七夕夜里,姑娘们聚在一起比赛穿针,包括皇宫里也会年年进行这一主题活动。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唐代诗人祖咏有诗曰:“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其实,对月穿针是极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时有微云飘浮,再则,所穿之针是一种特制的扁形孔针,有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难度可想而知。
“穿针乞巧”在古代风靡一时,尤其是妙龄女孩儿乐在其中。实际上,这一活动表面是姑娘们乞求自己能够聪明能干,实质是“乞爱”,是对感情、婚姻生活与家庭的期盼,而“穿针”便是男孩和女孩婚缘的暗喻。
南北朝诗人刘遵也曾诗曰:“岁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姑娘们借着皎洁的月光,挥舞玉手,一针一线来回穿梭,同时也勾起了情思。在古代,华丽的手工艺品也被视为女性对男性的一种爱意表达。而男子们则把这些织品挂在房中或悬挂在室外,以示对女子们的感激和爱意。
随着岁月变迁,乞巧节很多文化习俗已渐渐遗失和没落,但作为一个历经千年的美好传统节日,它不仅表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象征着女性心灵手巧,有着勤劳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