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阳羡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4年08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塔踩面

  ■ 路 边

  江南水乡,既宜稻,也宜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很是丰富多彩。譬如宜兴,不仅有吃馄饨、饺子、馒头、包子的习俗,更有吃踩面的习俗。

  普通面条是把加水面粉挼团后用棒杖擀成薄皮,再切成长条。踩面虽然也是长条面,却具有柔韧细长、耐煮耐嚼的特点,相比较更可口。其特性,与抻面差不多,所以面条有北抻南踩之说。

  抻就是拉抻,相传抻面起源于山东福山县(今属烟台)一带,做法是面粉加水揉成团放面板上,面团和面板都先抹上油,再将面团切成长条形,两手轻拿反复拉抻,然后入锅烧煮。福山抻面后来流传至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演变成了拉面。

  拉面现做现煮,很难储存。踩面则可以晒干备用,故而可以大批量生产,大范围销售。相传踩面就起源于宜兴,晚清民国时期,今芳桥街道的沙坂自然村因家家做踩面,闻名遐迩。

  红塔踩面传承地主要在徐家桥自然村,徐家桥人自古来就不死守着田地,而是肯干苦干,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譬如做踩面就很辛苦,老话说“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做踩面就如磨豆腐,做上了就日夜停不下来,而且遇到长雨天气,还有变质报废的风险。据今年77岁的村民李祖连说,不算磨面粉和销售成品,单做,两人每天可以做大约50公斤面粉。做踩面,首先要学会看天气,要保证做出来的踩面能晒干。

  红塔踩面工序大约分磨面、踩面、缓面、㫰面、晒面、卖面六个步骤。先说磨面,要求精磨细磨,用筛子筛去麸皮,得70%的上白面粉。这个有讲究,上白粉多了,质量就差了。上白粉少了,则不合算。第二是踩面,面粉加水和匀,水要河水,井水偏碱不能用。水里要添加适量的盐,起到韧化作用(煮面时不再加盐),然后就像踏咸菜一样用脚踩。这一踩就要踩近3个小时,直踩到面很韧很韧。

  缓面是将踩好的面捧出放在台板上,先用擀面杖将面擀开摊平至半寸厚,再用刀从外向里顺时针一圈圈划开成盘状。然后将面搓成直径一寸多的圆柱,再一层层缓缓盘进小缸里等待发酵,入缸一人难以操作,可两三人一起完成。

  㫰面在㫰箱里进行,南方有些人家用土墼砌高宽各两尺的土笼,长度根据需要和生产规模而定。红塔人家更注意卫生,用的是木制㫰笼,其形状如倒放的长台,每张有约2米长,且可以多层叠堆。上半夜,将缓好的面搓细挂在㫰杆上,㫰杆横在㫰笼上,面就在㫰笼里清㫰过夜。㫰杆是用墨竹(紫竹)做成的,墨竹壁厚,耐承载。

  晒面有晒面架,晒面架宽亦为两尺,高有两米。第二天将挂在㫰杆上的面从箱笼里移出挂到晒面架上,在面下端另用一根㫰杆向下慢慢拉压,直至近地,然后下杆亦回复挂到上杆一起,如此反复操作。此时面条越来越细,被称为细纱面或龙须面。晒干后的踩面,一般统一折成近尺长待卖。卖面一般为挑担出去,近距离走村穿巷。也有到无锡、常州甚至苏州等地的,则是摇着小船出去,再挑担叫卖。

  红塔踩面因精工细作,下到水里不糊锅,嚼在嘴里有劲道,吃在肚里还特别熬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特别是冬春两季,天干雨少,正好农闲,踩面是家庭副业的好项目。上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农民没有了粮食自营权,宜兴地区包括红塔的踩面只好停做,导致踩面在今人的视线里逐渐消失。

  也许有一天,用现代设备生产的红塔踩面会再度出现,并发扬光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关注
   第04版:阳羡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博览
   第07版:习作
   第08版:广告
红塔踩面
乘风凉
永远怀着一颗学徒的心
夏天的 南瓜藤
慢慢走
乞巧望月
在人间相爱
稚子溪头乐戏鱼
宜兴日报阳羡04红塔踩面 2024-08-05 2 2024年08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