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溪遥
如今,市民汽车消费需求日趋多元,汽车消费升级换代也不断加快。一些新旧程度不同的“旧机动车”,就流入了二手车交易市场。不过,购买二手车存在一定风险,最近,市民朱女士致电本报“民生热线”反映,她购买的二手车给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准新车”存问题
2021年10月,市民朱女士计划买车,在比对多款车型后,她在我市的利星奔驰4S店内看中一辆标价19.8万元的二手车。店内销售告诉朱女士,这是一辆奔驰官方认证二手车,与新车基本没有区别。“我对汽车不太懂,听销售这么说便相信了。”朱女士说,在准备签订合同时,销售向她透露,该车曾换过右前大灯。听到这个说法,朱女士反复向销售确认该车是否出过事故。销售表示,右前大灯的更换是因为故障,并未发生事故。最终,她以18.5万元购买了这辆二手车。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辆车仅开了一两个月,就频频出现问题。朱女士刹车时总能听到异响,销售人员对此的解释是,这是该款车型的通病,并不影响驾驶,即便更换配件,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朱女士还发现停着的车子右前轮旁像是有一摊油渍,疑似漏油。4S店将车连夜拖走检查后表示,只是轮胎粘上了异物后融化,并非漏油。之后,车子的雨刮器电机又发生了异常。大大小小问题不断,去年12月,朱女士决心将该车出售,却被收购二手车的人告知,这辆车曾在2021年发生过交通事故,更换配件高达10件,同时还有14项修理项目。
二手车争议多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访发现,对于二手车买卖,市民可谓“又爱又恨”。有的市民认为,购买二手车具备价格相对较低、保险费用较少、折旧压力较小等好处,是个不错的选择。市民李女士表示,她购买二手车之前,二手车商明确告知其车辆有过哪些维修记录,她斟酌过后觉得可以接受才买下来,开了几年感觉还不错。但同时,市民购买二手车出现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因二手车价格便宜,有小的剐蹭也不心疼,市民刘先生曾购买二手车给父亲练手,但买来后车子小毛病不断,不是天窗漏水,就是玻璃升降器出故障,后经确认,车子有许多更换过的配件,对于这一情况,二手车商当时并未透露。市民徐女士曾从熟人手中买下一辆二手车,对方表示车辆维护得很好,并没有进行过大的修理,可后来徐女士发现,车辆连发动机都更换过,最终不得不走上法律维权的道路。
走访中,不少市民都表示,购买二手车并非要求车辆与全新无异,只是希望在交易过程中,能全面准确了解到车况,若是事后再发现存在种种问题,难免有被欺骗的感觉。
消费需要谨慎
眼下,朱女士对自己的遭遇气愤不已,本想与4S店协商,对方却拒绝调解,让其走法律程序。1月11日,记者曾陪同朱女士前往4S店,但对方并未给出任何回应。“我想退车退款,还有花费在这辆车上的所有损失补偿。”朱女士说,4S店隐瞒“事故车”的情况将车出售给她,完全是欺骗行为。
针对此事,记者咨询了在我市从事汽车维修行业多年的董先生。他介绍,并非出过交通事故、维修过的车辆就是事故车,事故车一般指动过发动机、大梁等,或发生过人员伤亡等严重交通事故的车辆。在他看来,二手车与新车相比,本就存在更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二手车交易更需谨慎。“最好在有经营资质的二手车商处购车,签订详细的书面合同,明确车辆车龄、实际里程、主要配置等信息,并仔细查验车辆。”董先生说,如发现信息不符,可以及时止损。
市法援中心工作人员沙琦建议,消费者购买二手车时要仔细查看整个合同,包括附件内容,清楚了解合同约定的具体内容,并向有关部门咨询车辆的维修记录是否属于重大事故。如果消费者不慎购买了二手事故车或相关信息不符的车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维权:直接与销售者进行交涉,协商退款及赔偿事宜;在双方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以请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调解;若确实存在消费欺诈行为,可以起诉商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