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宋浣竹
“小赵,四楼人家墙体脱落掉到我们一楼院子了,这可怎么办?”9月8日上午,和桥镇劳动社区网格员、“法律明白人”赵瑜接到居民赵先生的求助电话,便立马拿上工作手册赶去现场。这个1994年出生的姑娘,自2018年踏入社区工作领域,在基层一干就是7年,成为居民们交口称赞的“双料管家”。
“腿要勤、心要细,更得有耐心”,这是赵瑜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扎根社区的行动指南。去年8月,赵瑜在网格内走访路过孤寡老人李大爷家时,发现往常总是敞开的窗户紧闭着,喊了几声也无人应答。多年的工作经验让赵瑜瞬间警觉起来,她赶紧联系物业和专业开锁人员。门打开后,只见李大爷瘫在客厅地板上一动不动,赵瑜立即拨打120将其送医。经诊断,李大爷是突发中风。赵瑜反复联系李大爷远在外地的侄子,又忙着为他办理住院手续,还垫付了医药费。李大爷病情稳定后,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李大爷的侄子因工作无法回来照顾,老人独居风险极高。赵瑜便主动对接民政部门,咨询护理补贴政策,还连续几天走访多家敬老院,最终帮李大爷选定了合适的敬老院。如今,她仍定期前去探望李大爷。“小赵比亲闺女还贴心!要是当初没有她,我这条命说不定就没了。”李大爷感激地说。在赵瑜负责的网格内,像李大爷这样的独居、空巢老人还有不少。居民唐女士独居多年,赵瑜每周都会上门探望,陪她聊天,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居民史女士是残疾人,起初不太愿意与人交流,赵瑜一次次上门走访,帮她解决实际困难,久而久之,史女士逐渐打开心扉,如今有事第一个找的就是赵瑜。赵瑜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哪怕是双休日深夜接到求助电话,她也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网格里没有小事,每一件都是居民的心头事,不能耽误。”
网格工作中常遇到邻里纠纷,非法律专业出身的赵瑜起初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同时逐渐意识到:光有热心不够,懂法才能更精准地帮居民解决问题,让调解更有说服力。为了补充法律知识,她不仅参加市司法局和桥司法所、市人民法院和桥法庭定期组织的法律培训,遇事还随时向社区法律顾问请教,并利用业余时间翻阅法律书籍。2022年起,赵瑜开启了“法律明白人”的履职之路,积极参与各类矛盾调解。2024年10月,居民戴女士称楼上漏水导致自家天花板水渍遍布、家具受潮。赵瑜得知后迅速赶到现场,凭经验判断漏水源头在楼上,但联系业主时却遇难题,房屋已转卖,新业主信息未更新,原业主失联。赵瑜立即在社区公告栏和网格群发布寻人启事,同时联系宜兴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关闭水阀减少损失。随后,她通过多家房产中介几经周折联系到新业主,并组织矛盾双方协商。她向新业主解释“业主对房屋设施有维护义务”,又转头劝戴女士:“咱们合理算损失,别因为这点事闹僵。”最后,她还请了水电工和定损人员上门,算好维修费用,约定好施工时间,两户人家终于握手言和。如今,无论是邻居间的噪音干扰、楼道处的堆物争议,还是老旧小区的烟囱使用纠纷、房屋产权矛盾,赵瑜都能凭借对法条的熟悉和对居民的了解,把“疙瘩”一一解开。今年以来,她还积极联动多方力量推动社区规章制度落地,深度参与围墙改造、环境提升等30余项小区治理工作,筑牢基层和谐稳定的法治根基。
播撒法治种子,赵瑜用心也用“新”。社区老年居民多,她便将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成老人听得懂的家常话,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时,就聊“子女不常回家看看算不算违法”;遇到居民咨询租赁纠纷时,她会拿“买菜给钱”类比,“你买菜给钱,租户住房子交房租,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同时,自2022年以来,她策划开展“接地气”的普法活动50多场,通过在社区广场摆“法律知识小摊”,用漫画向居民解读民法典等,让法治意识在居民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