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阳羡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洒热血写春秋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多少宜兴子弟走上前线,多少志士英雄血洒阳羡大地。他们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璀璨;似烈火燃烧荒原,炽热而永恒。他们用最滚烫的热血,书写了最壮丽的春秋。

  李复、鲁晓梅等便是诸多英烈的代表。今日,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要铭记他们的牺牲,更要传承那“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赤子之心。在这片被鲜血浸润的土地上,每一寸山河都镌刻着不朽的传奇,每一缕清风都传颂着永恒的誓言。

  李复:为国捧出赤诚心

  在宜兴新建臧林东北半里许的土地上,安葬着一位烈士的遗体。墓碑上刻有新四军二支队司令罗忠毅的亲笔题词:“民族英雄李复之墓”。

  李复,1906年出生于臧林的一个殷实富户家。李复从小爱画画,书上的人物、风景常成为他描摹的对象。但他的父亲希望自己的独生子能继承家业。所以上学一段时间后,李复便随父经商。可那时国家积弱,洋货充斥,社会动乱,恶棍横行,像李复家这样的富户也常受到“绑票”的威胁。对此,李复十分愤慨,曾对店员说:“总有一天,田地归种田人,开门睡觉会无匪无盗。”

  1929年,李复弃商就学,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袭上海闸北,中国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领下奋起抵抗,于八字桥等地迎头痛击侵略者。李复热血沸腾,积极报名参加八十八师宣传工作,以画笔为武器,作了许多抗日宣传画,以图唤醒民众、激励士气。

  1933年,李复从苏州美专毕业,留校任教。他崇尚教育救国的思想,甘愿献身于教育事业。1934年,李复在颜文梁等先生的支持和父亲的资助下,与几个同学在常州创办了尚美女子美术学校,并任校长。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李复经常教育学生读书不忘救国,要学生练好本领,为国效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李复苦心经营的学校毁于一旦。面对一片瓦砾,李复与老师们悲愤交集,举起双拳,决心奋起抗日,誓报国仇。李复回到臧林,在臧林、金坛的儒林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大胆揭发臧林乡恶霸乡长侵吞爱国捐款、发国难财的罪行。

  宜兴沦陷后,日军大肆烧杀抢掠,汉奸走狗为虎作伥,土匪强盗鱼肉人民。面对现实,李复决心组织抗日武装保家卫国。他秘密行动,动员储宝根、储敖大等10多名爱国青年,搜集了几支长短枪支,组成了游击队,在儒林、臧林一带活动。

  1938年初,李复在朱廉与蒋铁如的帮助下,在臧西大亭村尹氏宗祠树起了“苏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以下简称“苏民义勇军”)的旗帜,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保卫家乡。

  由于臧林地区地域狭窄,敌伪顽势力很强,人多势众,“苏民义勇军”给养发生了困难。于是,李复与朱廉一道,将部队拉到滆湖东活动,往来穿插,寻找战机,打击日军。

  1938年春,武进南部王寿生、宿元博领导的“江苏省民众义勇军”前来联系,李复、朱廉授予其“苏民义勇军第五十二大队”的番号。

  “苏民义勇军”在李复、朱廉领导下积极抗日,除奸反霸,使太滆人民大受鼓舞。但以排斥异己为能事的国民党顽固派却处心积虑、想方设法扼杀这支武装。

  “苏民义勇军”在日伪顽的夹击下,处境危急。李复深感自己势单力薄,单凭一股爱国热情难成大业,只有投身到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洪流中去,才能夺取抗战胜利。1938年8月,李复与到臧林地区活动的新四军第七兵站主任艾焕章取得联系。李与艾详谈后,决定将“苏民义勇军”分散转移。李复本人由艾焕章出具介绍信,去皖南泾县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学习期间,李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秋,李复学习结束,前往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司令将劝募寒衣捐的任务交给他,以克服国民党对我军停发军饷而导致我军缺衣过冬的困难。

  李复接受任务后回到家乡。他首先向父亲说明了情况,父亲慨然捐献200套衣服。接着,他又到常州、武进、宜兴向地方士绅和实力派人物唐凤鸣、盛计然、程酋大等做工作,晓以民族大义,动员他们捐款。这些人都以私人名义认了捐。李复此行不仅完成了劝募寒衣捐的任务,而且对武进、宜兴的实力派做了一次实地调查和统战工作,为新四军开辟太滆地区工作创造了条件。

  1940年初,苏皖区党委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决定大力开辟太滆地区,先后派遣3批干部进入太滆地区。1940年4月上旬,在伪化与反伪化、顽化与反顽化斗争的严峻时刻,李复陪同陈立平率短枪班数人,穿越敌伪重重封锁,迎接我“江抗”二团二营前来太滆打开局面。

  1940年下半年,太滆工委认为要坚持太滆地区斗争,一定要建立一支由党绝对领导的人民武装。于是,太滆工委一面要求江南指挥部派部队前来太滆,一面派李复回臧林地区重新组织和扩大部队。

  李复回到臧林,原部喜出望外,部队迅速发展到六七十人。敌伪看到李部日益发展壮大,惶恐不已,视李复为眼中钉、肉中刺。一日,他们突然包围臧林,闯进李复的家,将李复年仅10岁的儿子逮捕作为人质,企图迫使李复就范。李复却不为所动,人们更加敬佩李复。

  1940年11月初,在丹阳北部地区检查工作的苏皖区党委书记邓仲铭,由澄武锡地区穿越京沪铁路封锁线南返,经太滆地区前往溧阳县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为做好护送工作,新四军独立一团团长王丰庆率一个连由茅山抗日根据地前往太滆地区,已担任独立二团政委兼副团长的李复率一个连与其会合。11月9日,部队夜宿武进与宜兴交界的寨桥乡吊桥村。

  翌日清晨,日军调集了1000余人向吊桥分进合击。王丰庆、李复迅速集合队伍,部署战斗。吊桥紧靠运河,三面环水,只有村前有一条路通往寨桥。日军封锁了这条道路,团团围住吊桥,情况异常紧张。王丰庆、李复率部分头抵抗,掩护邓仲铭突出重围。包围圈越来越小,王丰庆在突围至运河边时,被日军子弹击中多处,壮烈牺牲。李复边打边退,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在枪弹打尽的情况下,李复挥舞起缴来的日军指挥刀,与日军拼搏,终因寡不敌众,连中数弹,胸部又被凶残的日军连戳3刀,倒在一片血泊中。

  噩耗传到太滆,战友和乡亲们都为失去一位无私奉献于抗日事业的英雄而悲痛万分。李复的灵柩于1941年春运到臧林安葬。墓碑上镌刻着新四军二支队司令罗忠毅的亲笔题词:“民族英雄李复之墓”。墓两侧的石柱上还刻着一副挽联:“为国捐躯,荣光无尚;效命疆场,忠勇可嘉。”

  鲁晓梅:梅花自有傲霜骨

  在皖南事变前夕,新四军军部准备北移,军部的一些机关干部和部分物资需要转移。

  运输军用物资的船只经过宜兴扶风(现属芳桥街道)时,群众在区委的领导下紧张地隐藏物资。在人群中,活跃着一位中等身材的少女。她剪着齐耳的短发,红润的脸上滚着汗珠,她就是后村乡(现属芳桥街道)党支部组织委员鲁晓梅。

  鲁晓梅出生在后村乡一个贫农家庭。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日子过得十分清贫。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当店员的大哥鲁克强患病回家休养,他的思想比较进步。鲁晓梅在大哥的启发下,懂得了许多革命的道理。

  1940年春,新四军民运干部来到了太滆地区,发动群众组织农抗会、妇抗会。鲁晓梅和二哥鲁永强一起积极协助民运干部工作,成为抗日斗争中的骨干。在工作组同志的帮助下,鲁永强成长为扶风区民兵大队排长。鲁晓梅在1940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后村乡党支部组织委员。她白天在田间和别人一起劳动,晚上在后村、夏阳、孟桥、任家庄、石滩上一带活动,向劳苦大众宣传党的主张,培养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在半夜里,常常还能看到她只身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的身影。

  这年7月,鲁晓梅参加了太滆工委举办的党训班。在训练班简陋的课桌旁,她大眼睛一眨不眨地听着老师讲课,党的性质、宗旨、纪律,她牢记在心,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

  鲁晓梅家所在的水路头自然村,离敌人据点不远,随时可能遭到敌人扰乱。但鲁晓梅全家把安危置之度外,通宵达旦为新四军搬运物资,比较贵重的东西,都藏入她的家里。

  皖南事变后,她家成了转移新四军干部的可靠联络点和中转站。她和全家人一起,冒着风险,把新四军干部接到家中,妥善安排食宿,再安全地把他们送上征途。

  1941年底,宜兴县委着手开辟太湖渎边工作。鲁晓梅积极协助组织开展工作,为工作组提供落脚点,使工作组顺利地开辟了朱渎港新的交通线。

  1942年,鲁晓梅改名张惠琴,调闸口区任区委副书记。她大胆工作,放手发动群众,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这一年,敌人对太滆地区实行大清乡和大扫荡,宜兴县委根据斗争需要和上级指示,调整了区委班子,鲁晓梅担任了闸口区委组织委员。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她一个弱女子,单身走在宜兴的大路和田埂上,联系各支部工作,开展革命斗争。残酷的岁月,锤炼了这位农家少女,使她成为一名坚强勇敢的革命战士。

  1943年5月下旬,为反对日寇清乡,宜兴县委、武南县委发动群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火烧竹篱笆活动。在漆黑的夜晚,敌人封锁交通的竹篱笆旁出现了一支手执火把的农民队伍,跑在最前面的,是位年轻的短发姑娘,熊熊的火光把她俊俏的脸映得通红,她就是鲁晓梅,敌人的竹篱笆在她的面前化为一堆堆灰烬。

  顽固派刘孟根在太滆一带猖獗活动,敲诈勒索,危害百姓。县委决定消灭刘孟根的部队,但他们行踪诡秘,不易摸到准确位置。一次,鲁晓梅在无意中发现了匆匆在大路上行军的刘孟根部队,便暗中跟踪。待刘孟根停下宿营时,鲁晓梅刚想去给区委报信,不料刘孟根将此处戒严了。怎样才能脱身呢?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与刘孟根原来相识,便大胆来到刘孟根的住处,说自己路过此处出不去了,请他帮个忙。刘孟根不知底细,便派专人将她送了出来。她立即报告了区委书记,并一起向新四军独立二团报了信。独立二团立即出发,趁刘孟根不备,一举将他的人马击溃,刘孟根狼狈而逃。新四军缴获了20支步枪和一挺机枪,打击了顽固派的气焰。

  1944年3月,鲁晓梅担任了闸口区委书记。

  因工作过度劳累,鲁晓梅患上重病,被送到村民家中休养。1945年7月的一天,她回家拿东西,同时想和交通站联系工作,不料被伪军特工布置的暗探跟踪,鲁晓梅不幸落入了敌手。被捕入狱后,鲁晓梅经历酷刑,坚贞不屈,最后被残忍杀害于宜兴西氿之畔。

  鲁晓梅那种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正如一树千年不败的红梅,永远开放在宜兴人民的心间。

  ▲李复

  ▼鲁晓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关注
   第04版:阳羡
   第05版:国内
   第06版:国际
   第07版:博览
   第08版:广告
甘洒热血写春秋
宜兴日报阳羡04甘洒热血写春秋 2025-08-07 2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