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宋浣竹
8月4日,在宜城街道太滆新村一间80多平方米的老房内,百岁老兵许根林颤巍巍地抚平身上那件洗得发旧的军装,胸前的勋章和纪念章轻轻碰撞,细碎的声响仿佛是从岁月深处传来的回响。每当指尖触到那些被精心收藏的勋章,老人总会忍不住喃喃自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句话,他说了一辈子。
回望许根林的一生,处处镌刻着对党的赤诚。1925年6月,许根林出生在徐舍镇美栖村,年幼时父母双亡,他靠给富户放牛、打杂勉强糊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敌人的暴行点燃了他的满腔愤慨。那时,新四军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周边地区,“新四军是好兵,一到老百姓家,就会帮着挑水、捆稻草、打扫卫生。” 听着乡亲们的夸赞,许根林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入这支为人民打仗的队伍。1944年4月的一天,他约上同村4名青年,揣着几块干粮,往新四军经常出现的和桥镇赶去。然而,连着几天奔波,他们始终没有找到新四军部队,3名同伴渐渐失去信心,陆续折返回家。许根林和另一名青年咬着牙继续坚持,饿了就啃口干粮,累了就在路边歇会儿。终于在第五天,他们找到了部队,如愿成为宜兴县警卫连(1945年9月成为宜兴县警卫团的一部分,不久渡江北撤)的战士,并跟随部队在和桥、高塍、芳桥等地打游击。
1945年1月,上级给许根林所在的部队下达任务,在苏浙皖交界地带阻击准备进攻宜兴的国民党军队,为大部队争取时间和主动权。然而,敌众我寡、装备悬殊,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之下,许根林和战友们毫不畏惧,依托有利地形,顽强抵抗,从山顶投掷手榴弹和大石块。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警卫连伤亡惨重,但他们始终坚守阵地,终于等到了大部队的支援,阻击任务圆满完成。此后,许根林又相继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开封战役中,在攻打敌方碉堡时,许根林不慎被手榴弹炸伤,昏迷不醒,卧床105天才康复。多年的对敌作战中,他数次负伤,因战时医疗条件有限,至今体内仍留有弹片,但他总说:“这点伤算啥?多少战友连新中国都没看到。”
如今,100岁的许根林记性已经大不如前,但每次问到他入党的日子,他总能脱口而出:“1945年11月29日。”他说,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辈子,跟党走定了。”入党后,许根林工作主动积极,团结同志,作战英勇无畏,还常帮百姓种地、打扫卫生等。1949年,宜兴解放后不久,许根林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宜兴,先后担任过机关部门和有关公司的领导职务。不论在什么岗位工作,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经手的每一笔账目都清清楚楚,对待利益分配从不占半点便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较名利得失。1981年,他从宜兴一家公司经理的岗位上退休,刚退休时,许根林待遇不高,但他很知足,常说:“比起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是幸福的人。”在家里,许根林是出了名的“严父”,小儿子许庆年至今记得,小时候兄弟姐妹六人吃饭时必须坐端正,掉一粒米都要被父亲轻声训斥:“粮食是百姓种的,是党让我们吃饱饭,浪费就是忘本。” 犯了错误,哪怕再小,父亲也从不姑息,总会严肃批评教育。“那时候觉得父亲太严厉,现在才懂,他是在教我们做人。”许庆年说,父亲常跟他们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立了多少功,而是六个子女个个踏实肯干、品行端正,对得起“共产党员的后代”这个身份。
传承红色基因是许根林坚持了一辈子的事。早年,他身体还硬朗时,每逢学校、社区邀请他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他总会提前几天认真准备,用微微颤抖的手反复修改宣讲稿,字里行间满是对党的感恩与对历史的敬意;在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等关键时刻,他带头捐款,交纳“特殊党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担当。许根林爱看战争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一次在看老电影《南征北战》时,看到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画面,他的眼睛里瞬间泛起光亮,指着屏幕说:“这里面有些人的原型就是我们部队的。”那些沉睡的记忆仿佛被唤醒,他又开始讲述起当年战友们的英勇事迹……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