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 辉/文 蒋 瑜/摄
昨天上午,在芜申运河岸边的江苏宜兴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宜兴港),公司董事长陈俊正慷慨激昂地讲述着宜兴港码头三期扩建工程规划。会议桌上铺展的规划图中,不同色块代表着不同的功能区域:这里是高标准多用途泊位区,那儿将建设金属交易、大件装配等几个物贸中心……最令他自豪的是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这一“港产城融合”核心载体将推动港口从物流港向物贸港跃迁,成为宜兴融入长三角、链接全球市场的战略支点,为宜兴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在陈俊看来,宜兴港不仅是物流枢纽,更是城市能级跃升的“战略棋眼”:通过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可吸引高端产业要素集聚,重塑城市产业生态,助力宜兴从“县域经济标杆”向“区域中心城市”跨越。成立于2003年的宜兴港是全省首个内河二类水路口岸,是无锡市布局多式联运、多港联动,建设现代化物流枢纽示范城市的关键落子。近年来,宜兴港抢抓机遇、创新突围,尤其是无锡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以来,公司科学构建多向立体和内连外通的货运通道,从传统的装卸类作业港口逐步转型为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的国际化开放平台。
箱通世界、货运全球!窗外,满载货物的卡车穿梭而行,一个个集装箱在龙门吊下起起落落。随着一声汽笛声响起,装满集装箱的船只从港口缓缓出发,扬帆远航。今年上半年,宜兴港完成运行箱量42887TEU,创下历史新高,箱量已接近去年全年总量。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正是宜兴港以“小港口”撬动“大开放”、以“大物流”支撑“大产业”的深远布局。
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水陆交通发达,这一区位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愈发凸显。随着锡溧漕河航道整治提升,宜兴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放大,市交通运输等部门围绕“公转水”、海铁联运等全面发力,积极构建“公铁水”大交通网络,打造城市对外开放新格局。作为长三角腹地重要的物流枢纽,宜兴港顺势而为:在航线布局上,以“密织内河网、畅通出海路”为目标,全力推进宜兴内河集装箱运输体系建设;在功能升级上,以“港口+贸易+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港产城协同共进,成为无锡“双联双提”工程中链接长三角与全球市场的核心纽带。
为进一步推动港口业务发展,2023年3月,公司布局自营驳船项目。自营驳船开通后,宜兴港实现从36TEU船舶到64TEU船舶的升级,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强力保障。目前,宜兴港在港营运驳船17条,开通宜兴至无锡、江阴、太仓、南通、上海外高桥等9条航线。今年航线将继续加密,部分航线由一天一班增至一天多班,打造以宜兴为枢纽的长三角内河集装箱集散中心,强化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的联运协作,构建“通道带物流、物流兴产业、产业聚城市”的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宜兴港还深入推进上海港ICT(内陆集装箱码头)项目,积极融入上海港集疏运体系。通过“信息互联+业务互通”,宜兴港成为上海港“内河延伸港”,实现宜兴与全球商贸网络的“无缝衔接”,不仅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更让宜兴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今,宜兴港已与26家船公司建立提还箱点合作,今年,宜兴港还将加强与地中海航运、马士基航运、达飞海运等全球知名船公司的合作,为更多外贸企业“出海远航”开辟国际新通道。
2023年,宜兴港码头二期项目建成投用,设计年吞吐量由以往的2.5万标箱升级至7.5万标箱,“投用刚到一年,运力已几近饱和。”陈俊说。目前,宜兴港码头三期扩建工程已完成项目备案及前期工作专题招标。建成后,宜兴港将形成“物流+贸易+仓储”一体化服务生态,依托长三角最发达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宜兴及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提供全球供应链解决方案,推动港口从物流港向物贸港的迭代升级,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