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培新
小民手捧鲜花、祭品,随同姐、哥来到父母的墓前,恭恭敬敬地向父母亲三鞠躬,心中默默念叨:“老爸,我们来看你和娘了,你现在再也不用害怕严寒酷暑,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了,就好好与娘过日子吧!”他情不自禁落下了眼泪。曾经,一家人享受着快乐温馨、无忧无虑的生活,此情此景仍历历在目。这个春节,耄耋之年的父亲还是和儿女们一起欢欢喜喜度过的,不曾想,一个月前,因为一次没有外伤的摔跤,老人家竟然失去了原本健实的生命,连邻居也觉得太意外了。小民回想起父亲的点点滴滴,再次陷入了沉思。
父亲没有上过学,从小跟着爷爷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里干活,十三四岁就成为种田好手。后来,结婚生子,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他常常披星戴月在田里劳作,农闲时还要出去找零工干。年纪轻轻,手上、脚上的老茧就很厚很厚了,冬天还会开口子,鲜血渗出来洇红了袜子甚至鞋子。母亲总是劝他歇一歇,他也总是一句话:“没事!咬咬牙就过去了!”在那个糠菜半年粮的年代,为了孩子们,父母亲吃的苦真是无法想象。
有一次,父亲回家吃晚饭时,手里拎了一包东西,小民好像闻到了什么香味,赶紧跑过去要看。父亲见状,笑着故意把手举得高高的,小民更加想知道是什么,不禁流出了口水。小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父亲在外干零工领到了工钱,想想孩子们几天没有开荤了,路过卖牛肉的摊位就买了一斤牛肉。那一天的晚饭虽然吃的是粥,但是因为有牛肉加餐,全家人喜不自禁,小民更是印象深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小民家里分到了3亩责任田,姐姐、哥哥跟着父亲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收成好了,收入多了,生活也逐年好转了。随着姐姐出嫁、哥哥成家,种田的任务慢慢从以父母亲为主转变为姐姐、哥哥为主,小民也能够搭把手了。然而,一辈子做习惯了的父亲还是家里家外一刻也不肯闲着,子孙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把勤劳朴实的家风传承了下来。
十几年前,母亲因为疾病先于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父亲不愿意麻烦子女,就一个人住。80岁那年,子女们为他找了一个保姆,小民和姐姐、哥哥则每天下班了去看看,顺便买些营养品、水果等,父亲也感到很满足。儿女们叮嘱他不要太节俭,想吃什么就说,还教会了他使用手机进行视频通话。可是,父亲总觉得自己没有退休工资,靠一点农保生活,免不了要子女操心,因此非常知趣,虽然子女都有了自驾车,但是父亲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去麻烦他们。想起这些,小民总觉得有点对不起父亲,有时还向他发脾气,现在深深地感到心痛。
在父母亲的墓前,小民越想越感到父母亲这一代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父亲在最后的日子里,虽然说话不太流利、清晰,但还是再三叮嘱孩子们一些事情,不放心大家。小民在离开墓地的时候,暗暗地向父母亲表态,一定要牢记父亲的肺腑之言:传好家风、养好身体、做好工作、教好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