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白杨树又泛出了绿意,绽出新的生机。四季流转间,我已到了知命之年。作为一名业余写作者,最令我欣喜的莫过于收到各地报社寄来的样刊。这些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刊物,不仅承载着我的文字,更承载着一位古稀老人——我的母亲对知识、对文化的渴望。
母亲今年76岁了,每次我收到样刊,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让我拿给她看。起初,我以为这只是老人家用来打发时间而已,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发现她戴着老花镜,认真地在一本笔记本上抄写着什么。走近一看,竟是我发表的文章,字迹规整,一撇一捺都透着虔诚。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时光的另一端。母亲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农村,家境贫寒,身为长女的她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割草、喂猪、种地、带弟妹……繁重的农活压弯了她的脊背,却没压垮她对知识的向往。她告诉我,很小的时候村里有个老私塾先生,先生教书的时候,她常躲在窗外偷听,用树枝在地上比画着写字。后来村里有了小学,七八岁的时候,她偷偷跑去听课,被姥爷发现后打了一顿,说女孩子读书没用。最后,在姥姥的帮助和自己的软磨硬泡下,姥爷才勉强同意她读完了小学。
“那时候啊,我就时常想,要是能继续上中学该多好!”母亲摩挲着手中的样刊,双眼闪烁着光芒,“现在好了,有了这么多报刊,我天天都能看看,还能学着写写”。
母亲的话让我心头一颤,我决定帮她圆这个读书梦。除了给她订阅了一些老年报刊,我还教她用智能手机,关注了相关报刊的公众号,下载了电子书,加入了老年读书分享群。
渐渐地,母亲的变化让我惊喜。她不再只是被动地阅读,竟开始尝试写一些短文。起初是写简单的生活日记,后来是写她孩提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片段,再后来竟能写出很有可读性的散文。她的文字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充满着鲜活的生命气息。
去年冬天,母亲因膝关节严重病变疼痛剧烈而住院。在病床上,她依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她说:“看书让我感觉膝盖不那么疼了。”那一刻,我知道了:七十多岁的母亲通过阅读,不仅获取了知识、充实了平淡的生活,更获得了身心的滋养、对抗生命衰老的智慧。
如今,母亲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报刊,她的手稿纸也堆起了厚厚一摞。她还将自己写的一首打油诗贴在了书架上:“白发读书不为迟,老眼昏花字更痴。年轻时来忙种地,老来字里寻乐趣。”每当夕阳西下,她总喜欢坐在阳台里老旧的木摇椅上,捧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任晚风轻拂白发。那画面,像一株老树又生发出嫩芽,美得让人心醉。(程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