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老家,到屋已近黄昏时分。母亲正在自家水井边清洗地衣。看来,晚饭的餐桌上少不了剁辣椒炒地衣这道美味佳肴了。想着等会就要享受到的那种酸辣爽滑的味道,我的口水差点流了出来。
我连忙挽起袖子,帮母亲清洗地衣。满满一竹篮绿油油、水灵灵、亮汪汪的地衣,煞是可爱,看着就够养眼的。母亲说,这段日子接连下了几场大雷雨,又出了两天太阳,吹了一天南风,地衣就出来了。
我按捺不住,恨不得马上去捡地衣。母亲看出我的心思,笑道:“看你急的,要捡也要等到明早啊,屋后石山上多的是,十天半月都捡不完哩。”
是啊,母亲说得对。那漫山遍野的地衣,哪能捡得完呢?何况捡了一茬,一打雷下雨又会很快长出一茬。
地衣,这种样子像极了木耳的野菜,学名叫地耳菜,很多地方都有,只不过名称或叫法不太一样罢了,有的叫地衣,有的叫地木耳,有的叫地皮菜,有的叫雷公菌或者雷公屎……曾经听过一句俗语:“春雷响,万物长,打雷就长雷公屎。”
上学后,书读得多了,知道地衣在春天雷雨后萌发,生长极快,几乎一夜之间就满地都是;还知道地衣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能解热清火、明目益气、滋肝养肾,说它是山珍也不为过吧。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缺吃少喝。春天里捞鱼摸虾、捡地衣、挖野葱、挖笋子等活计,是我们这些读书娃最乐意做的事情,而捡地衣,可以说是其中最轻松、最不需要技巧的活。
惊蛰之后,雷雨天特多,草坡、石山都是地衣最爱落脚的地方。雨后的山野,空气清新,山色空蒙,阵阵山风吹送着缕缕花香、草香以及泥巴香……令人陶醉,让人流连。而那些地衣呢,一窝窝,一簇簇,挤在草丛里,躺在岩石上,湿漉漉的,肥嘟嘟的,饱含着雨水的色泽,散发着大地的气息……我们手挎竹篮,三步一站,五步一蹲,随时随处都可以发现奇迹,让人眼睛一亮,惊喜连连。
洗净后的地衣,或炒,或煮,或烧汤,都是上得了台面的一道菜。老家人喜欢伴以剁辣椒、大蒜、生姜素炒,暗绿的地衣,加上红红的辣椒、白白的蒜瓣、黄黄的姜丝,炒好后盛在一个素净的瓷盘里,可以说是色香味的绝配,令人食欲大开,味蕾狂欢……
夹一筷地衣,也同时夹起了一山春色、一片春光,怎不令人神清气爽、口舌生香?(卢兆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