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 婧/文 蒋 瑜/摄
9月15日凌晨1点30分,新街街道归径老街还在静谧夜色里,王氏月饼作坊的灯光却已亮起,随着王浩斌和王珏父女俩“上岗”,一天的忙碌从指尖悄然开启。进入9月,这家老作坊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销售旺季。“为了保证最好的五仁口感,旺季凌晨开工是常态。”王珏说,虽然辛苦,但是看到这承载着非遗技艺的手工老月饼仍在市场上俏销,他们便觉得这份坚守值得。
纯手工制作苏式月饼,是从王珏爷爷那代传下来的手艺。王珏的爷爷曾是原归径供销社糕点坊的手工师傅,1979年,父亲王浩斌习得这门手艺后,成立了王氏月饼手工作坊。40多年里,作坊的主理人在变,但用纯手工保持老味道的初心一直没变。2008年,在外闯荡的85后大学生王珏,被父亲几个电话催回了宜兴。“一开始我有点抗拒,感觉做月饼很老套。”王珏说,手工制作也是个苦差事,不仅需要耐心,而且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掌握技巧,她记得,学做油酥饼那几年,双手全是被刀划、冻裂的伤口。为了保留苏式月饼的“酥、鲜”口感,从筛面粉、称猪油,再到揉油酥、试筋度,她从零学起,苦练了半年多。“手工活没有捷径,只有一遍遍做,才能找到感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珏笑道,熬过了入门期,她才慢慢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开始,王氏月饼作坊的门口便要排长队,到了销售高峰期,店员们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有的顾客为了吃上这一口老味道,提前一两个月就会下单,临近中秋还有人凌晨3点多就在门口等着。”王珏说,老月饼的红火离不开大胆创新。2015年左右,她发现月饼订单不知不觉减少了,老顾客说“现在血糖高,不敢多吃甜的”,年轻人来店里逛一圈,看着油亮的月饼摇摇头:“太油了,怕胖。”王珏明白,守着老手艺,也得面对新时代的难题。那段时间,她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看着货架上剩下的月饼,心里发慌:“不能让爷爷传下来的手艺断在我手里。”她开始主动跑市场,去超市看年轻人爱买的糕点,在网上找寻“健康配方”,琢磨着给老月饼“改头换面”。
第一步,先从五仁月饼下手。传统五仁配料高油高糖,王珏换成低糖果干和五香肉干,降低了含糖量。“小王,你这五仁怎么和你爸爸做的不太一样,是不是偷工减料了?”面对老顾客的质疑,王珏没辩解,只是递上新品让大家试吃,向大家耐心解释配料的优化,不少吃过新五仁月饼的老年人成了该款月饼的“忠实粉丝”。后来,王珏又瞄准年轻人,把蔓越莓干、白桃果粒揉进酥皮,酥脆外皮透着酸甜果香,成为年轻人的“中秋新宠”。王浩斌本不赞同她的做法,认为“蔓越莓哪有五仁香”,但后来看着年轻人排队买的热闹劲儿,也默默松了口。今年,王珏还推出定制素食月饼,吸引了不少素食主义者。
“不管怎么改,苏式月饼的‘酥、鲜’底色不能丢。”王珏说,要守住“根”,更要让“老树”开出“新花”。不满足于只做“月饼师傅”,她还想把老作坊做成新品牌。今年中秋临近,她和本土的“满萃咖啡”联名推出“咖啡+月饼”限定礼盒。月饼配咖啡,解腻又时髦,不少年轻人买来送朋友,每天能卖出100多盒。这并非王珏第一次尝试跨界融合,这两年每到中考、高考,她就推出低糖绿豆糕,取名“定胜糕”,吸引家长们争相购买;这些年流行流心月饼,她就研发减糖版流心馅,外皮印上各色可爱图案,咬开有爆浆惊喜,成为口碑款新品。
去年,在新街街道办事处、妇联的推动下,王珏牵头与归径社区17家月饼工坊组建归径月饼产业联盟,成立月饼文化村,抱团发展。联盟通过视频拍摄、直播、举办文化市集等方式,进行文化挖掘和对外宣传;王珏还鼓励大家研发新产品,从单一节日营销向日常化、多元化经营拓展。去年中秋假期,归径老街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月饼销量增长40%。“以前愁卖不出去,现在愁做不过来。”联盟成员周女士说。王浩斌也常常看着老街的热闹景象,笑得合不拢嘴:“街坊邻里的小生意,也能做成带动一方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