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是一年清明时。
近年来,为进一步减轻群众治丧负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市民政局以深化殡葬改革为抓手,聚焦群众关切,创新服务模式,在移风易俗、设施升级、文明治丧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推进丧葬礼俗改革,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厚养薄葬新风尚;依托标准化、智能化设施建设,提升殡葬服务品质;以集中办丧为抓手,引导群众践行绿色、节俭、文明的殡葬理念。
一系列殡葬改革的实践路径与惠民成果,不仅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更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内涵,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民生答卷新实践。
移风易俗 绿色殡葬更“清明”
虽然离清明节还有些日子,我市不少市民已陆续来到金鸡山公墓,以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网上祭祀等方式追思缅怀故人。绿色祭扫在我市蔚然成风,得益于市民政局按照“教育引导、改善服务、党员带头、政策激励、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措并举,积极践行《宜兴市开展丧葬礼俗改革工作方案》,鼓励百姓丧事简办、生态安葬、文明祭扫,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培育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建设,重点在基层。为此,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村(居)委会和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基层组织作用,把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对隆丧厚葬、大操大办等现象,鼓励早发现、早引导、早制止,促进移风易俗工作落实在基层,规范在基层。同时,把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通过发动村(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入村(社区)、入户宣传殡葬法规政策,普及科学知识,传递文明理念,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理性消费、革除陋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以前村民办红白事讲究排场,大办流水席。几年前,我们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通过《村规民约》对村民大操大办行为严格约束,规定文明祭祀不烧纸、不放鞭炮。现在,村里孝敬老人的多了,老人去世比阔气、人情攀比的少了,树立了文明殡葬新风。”张渚镇善卷村村民卢爱梅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我市强调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及时对有丧事大操大办苗头的人员说服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引导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破旧立新,不打折扣、不讲条件执行殡葬改革政策,带头实行丧事简办新办,加强对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的教育引导,及时劝阻、制止不良丧葬行为,净化社会风气。
政府“兜底” 集中办丧更文明
为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减轻民众负担,我市大胆探索建立集中守灵服务新模式,2009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市殡仪服务中心,目前市殡仪服务中心已建成各类守灵厅共13间,可提供餐饮、住宿、遗体运输、停放、守灵、悼念等“一站式”殡仪服务。在市殡仪服务中心墙上,殡葬惠民政策、殡葬服务承诺书、服务流程示意图、惠民服务项目、殡葬基本服务收费标准价格等全部公开公示,充分满足群众办丧需求。
据悉,这样的“一站式”殡仪服务流程规范、快捷,费用低,服务贴心到位,颇受百姓好评。从彬彬有礼上门接运、鞠躬致敬、轻抬轻放遗体,到灵车控制在40迈左右匀速行驶,从“一次性告知单”到专人全程引导,从不收群众一支烟到免费赠送花圈……市殡仪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待逝者满怀敬畏之心,温情服务润物细无声地给逝者家属以心灵慰藉,让每一次告别都成为充满敬意与人文关怀的庄严仪式。
在此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加强殡葬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殡葬服务”在殡葬移风易俗中的作用,积极开展远程告别、网络祭扫等现代殡葬服务;打破部门界限,实现民政、卫健、社保、医保等“多部门各自审批”向“一个政府整体服务”转变,实现网上联办平台实现智慧办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部门工作效率,让“群众线下跑”变为“数据线上走”。
“一站式”便民服务持续推进,我市殡葬服务“公益化”特点也日益显著。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生态节地安葬奖补制度。市级层面继续出台对树葬、花坛葬、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生态节地安葬的正向激励引导,制定平、迁坟奖励和公益性公墓建设补助,研究制定基本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快补齐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短板,确保殡葬回归公益属性;乡镇(街道)层面加大对生态节地安葬的奖补力度,加大对骨灰堂建设的补助力度,创新激励形式、加大激励力度,拓展激励范围,鼓励和引导群众自觉采用生态节地安葬方式。
提档升级 设施建设更便民
金鸡山公墓作为我市重点建设的生态型公墓,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塑造,还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园区内每一座墓碑、每一片绿地,都是对生命的礼敬与缅怀。陵园内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古典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让人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这份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是我市在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提档升级上做足文章,确保百姓“逝有所安”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来,在《江苏省殡葬管理条例》和《江苏省公墓管理办法》的指导下,我市探索不改变林地、草地用途,规划林地、草地和公益性生态安葬地的复合利用,建设农村生命公园,截至目前,官林金鸡陵骨灰堂改造、生命公园和壁葬、高塍镇状元公墓生命公园一期二期、杨巷安乐山公墓生命公园、杨巷山公墓生命公园均已完成建设并投用。同时,一批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镇级骨灰堂完成提档升级改造,包括丁蜀镇湖滨安息堂、大浦安息堂和张泽公墓安息堂的改建,徐舍镇黄安山公墓扩建,新建镇新建陵园骨灰堂和墓区改建,湖㳇镇仙人堂公墓墓区改扩建,周铁镇花园坞公墓生态墓区建设等。
另外,我市不断加强集中守灵设施建设,加大殡仪服务供给侧改革,同步推进新街街道龙墅殡仪服务中心、丁蜀镇南山殡仪服务中心及其他重点镇集中守灵中心建设,形成高、中、低不同层次的集中守灵办丧的殡葬服务供给。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该局将继续推动殡葬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行业管理逐步规范,不断推动殡葬改革向更加文明、生态、惠民的方向迈进。
相关链接
殡葬服务热线指南
为进一步提升殡葬便民服务水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我市从去年12月底测试开通“96444”殡葬服务热线。“96444”是由政府搭建的“24小时白事顾问”殡葬公共服务平台,直接对接市民和殡仪服务机构,热线平台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全年无休,及时为群众提供殡葬业务办理、殡葬咨询答疑、殡葬质量反馈等服务,接受市民有关治丧流程、服务项目、殡葬政策等事项的咨询,指导市民合理选择殡葬服务机构。避免丧属接触到“黑中介”,遭遇“天价殡葬”,让群众知晓正规殡葬服务渠道,真正实现“伤心事暖心办”。
宜兴市民打通热线后,接线员会按照家属治丧需求,按照“市民自愿、就近、属地化”的原则,拨“2”可直接转接至宜兴市相应的殡葬服务单位,或提供殡葬服务单位电话,让市民自行选择。
殡葬服务热线还会对市民办理丧事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样追踪回访,获得殡葬服务单位的服务信息,由此对殡葬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估,从而全面提升殡葬服务质量,让殡葬行业更加公开透明,让身后一件事的服务更加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