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一大早,高塍镇高塍村牌楼自然村5号就热闹起来,屋内墙壁贴上了鲜红的喜字,门口也摆好了烟花和鞭炮。74岁的施玉珍与几个哥哥站在门口,不约而同地望着村口方向,心中满是对失散多年的弟弟回家团聚的期盼。
施玉珍的父母共生育了7个子女。1960年初,受自然灾害影响,生活困难的施玉珍一家常常食不果腹。无奈之下,施玉珍的父母只好忍痛将当时年仅10岁的她和3岁的弟弟施盘伟送到上海。“只记得当时母亲把我们放在了一家百货公司门口,并嘱咐我们说,她去买点东西,一会就回来接我们。”施玉珍回忆道,他们等了许久也不见母亲回来,急得哭了起来,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后被送到当地一家收容所。“当时收容所的人把会说话和不会说话的孩子分开安置,所以我和弟弟就被分别带走了,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施玉珍说。
由于施玉珍当时已经能清晰地说出家庭住址和父母名字,几天后,她便被收容所工作人员护送回宜兴,而弟弟却从此失去了音讯。施玉珍说,多年来,他们一家人从未停止对施盘伟的思念,而她也因当初没能将弟弟一同带回,内心充满自责。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施玉珍的父母相继离世。“父母生前一直惦记着要把弟弟找回来,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寻找。”施玉珍说,直到2022年,她和几个哥哥听说附近村上当年被送走的好几个人都被陆续找回来了,便重新燃起了找到弟弟的希望。在子女们的帮助下,施玉珍和大哥施德大联系到了很多寻亲志愿者,也加入了不少寻亲微信群,并把施盘伟的信息发到群里。“其间也有人主动联系我们,但后来经过核实和比对都失望了。”施德大的儿子说。
而当年施盘伟被送到上海后,被安置在了一家孤儿院。同年,一对来自河南鹤壁的夫妇收养了他,并为他重新取名为张金山。原来,这对夫妇无法生育,想通过抱养的方式来弥补遗憾,在张金山之前,他们已经收养了一个女儿张梅英。不久后,张金山便跟随这对夫妇回了鹤壁。从记事起,他便从街坊邻居口中听说自己是被抱养的,但他从来没有向养父母求证,因为他觉得要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随着张金山慢慢长大,养父母也将实情告诉了他。虽然内心非常思念亲人,但他依旧悉心照顾养父母,后来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原本我没抱能找到家的希望,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唯一知道的只有我是从上海被抱回来的。”张金山说。养父母相继去世后,2012年,姐姐张梅英通过寻亲志愿者的帮助,找到了远在浙江的亲人,这对张金山有很大触动,“没有哪个孩子会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姐姐也一直鼓励我,让我试试看。” 于是,在张梅英的帮助下,张金山踏上了寻亲路。张梅英通过自己认识的寻亲志愿者和加入的寻亲平台,帮助弟弟发布寻亲信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张金山很快便获得了亲人的线索,并于今年6月30日进行了采血。而另一边,施德大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了采血。8月16日,双方得知了DNA比对成功的消息。“当时我激动坏了,恨不得立刻就赶到宜兴。”张金山说,经过商量,双方将见面时间约在了中秋节前夕。
9月15日上午9时28分许,张金山带着姐姐张梅英和三个子女来到高塍村牌楼自然村。在寻亲志愿者的带领下,他一步步从村口朝家的方向走去,四处张望着陌生又熟悉的环境,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看到迫不及待迎上来的哥哥姐姐时,张金山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快步上前跟他们相拥。“终于把你盼回来了,这个中秋节我们终于可以一家团圆了!”施玉珍喜极而泣。随后,一家人围坐在桌边,一边诉说着这些年的思念,一边品尝着象征团圆美满的汤圆。“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找到亲人,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张金山说。
(见习记者 宋浣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