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晚上8点至12点断电,所有家庭成员不用电脑、不看电视、不耍手机。
之所以出这样的规矩,是基于现代文明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在时时折磨着我们。
首先是上中学的孩子。到了周末,紧张了一周的孩子宛如倦鸟归林,嚷嚷着要放松放松,于是平板电脑或手机就成了放松的唯一工具。玩游戏、看电影,不到深夜绝不罢休,直接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妻子,微信朋友圈的时尚达人,不是聊天就是逛购物网站。有时累了,综艺节目或电视剧用作调剂,情到深处竟忘了自己是局外人,梨花带雨虽然可爱,却刺激着我等心神不宁。
然后是本人,电脑前一坐,挖空心思激扬文字,虽然时有妙文出笼,却落得腰酸背痛眼睛干涩。
一家三口貌似各有空间,却似隔着一堵心墙,缺少一种烟火温情味。
这种生活让人颓废,我们都认识到这种状态的可怕,于是灵光一闪,迸出一个周六断电的想法,期望返璞归真,重寻美好。
想法虽好,但要实施起来,起初还真不适应。
首先是孩子,天性好动,到了夜晚需要静下来非常不容易。没有电脑不要紧,他可以躲到阳台偷看手机,或跑进卫生间一蹲大半天,用手机玩游戏。我和孩子妈严格督查了好几次,孩子关手机的态度很勉强,游戏瘾堪比电视里某些瘾君子。
妻子也不消停。很多时候她一边督查孩子,一边和我讨价还价,说今晚播的热剧不能断档,否则和闺蜜会缺少话题。有时又突发奇想,说断电是一种落后的生活方式,爱迪生发明电灯就是让我们享受生活,否则后半生会失去很多乐趣。
我承认孩子和妻子的诉求有一定合理性,事实上一开始过断电的生活我也不适应,几十年热闹惯了,突然要在黑暗中打发月末很不习惯。而且,人一旦静下来,思维反而活跃,有时候思路来了,也恨不得在电脑上奋笔疾书。但我知道,一个新习惯的养成,必须要咬牙坚持。
信念非常重要,全家人互相监督,硬是一步步把月末变成了一种慢生活的闲适节奏。到了月末周六,我们点上蜡烛,整个家朦胧而温馨,开始交流彼此的感受。
我说,小时候,随父母在乡下,在夏天的夜晚,点上蚊香在外纳凉。那时候没有雾霾之说,璀璨的夜空繁星点点,人的心灵都特别干净,恨不得摘两颗星星来佐餐。
妻子说,从前读高中,每晚十点学校准时熄灯,同学们求知若渴,全都躲在被窝里打起手电看书。查夜的老师是又疼又爱,每每逮着一两个违规的学生也不忍狠批,可又怕放任导致坏了眼睛。老师学生都很可爱。
孩子说,过去周末回到家就忙作业,玩手机玩游戏其实也是为了调剂。现在一家人经常利用周末聊聊天、散散步、看看电影什么的,生活变得幸福而又温馨。
是的,任何习惯都要慢慢适应,如果有益身心,每个人也乐于接受。现在一到周末,孩子就嚷嚷着要约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吃饭,抑或约同学打球、看电影,在亲情和友情中畅享慢生活的乐趣。而我和妻子,不做网虫不当低头族后,二人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周六断电日,低碳环保,有益身心,何乐而不为呢?(杨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