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的医者担当 2025年08月19日  

  “医者仁心”,常用来形容医生高尚的品德与精湛的医术,而这正是一代代朴实无华的乡村医生的真实写照。

  老家有位伍伯伯,是大队(现称乡)的赤脚医生,他有一手绝活——耳针治病。一年夏天,邻家小毛孩贪嘴,连吃几根老冰棍后肚子剧痛,在地上疼得打滚哭嚎。交通不便,送公社(现称乡镇)医院已然来不及。幸而伍伯伯正在附近巡诊,闻讯立刻赶来。

  问明缘由,仔细检查后,伍伯伯抬头便问谁家有油菜籽。孩子母亲赶忙回屋抱出满满一箩筐准备榨油的油菜籽。伍伯伯不多言语,迅速挑出一粒饱满的油菜籽,用力按压在小毛孩的耳穴上。仅仅两分钟,哭闹不止的孩子安静下来,疼痛已大为缓解。

  孩子母亲激动不已,边问“收多少钱”边翻找零钱。伍伯伯打趣道:“你觉得一粒油菜籽能榨多少油?折算给我就行。”众人会意,爆发出一阵笑声。那次,伍伯伯的报酬是一碗凉白开。

  伍伯伯的耳针技术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疗效显著,常在地头田间与乡亲们打成一片。连省城医学院的专家也曾数次登门,悉心学习技艺,以求发扬光大。

  20世纪90年代初,我一位表叔毕业后,分配到当地乡镇医院住院部。一天,医院收治了一位病人,已在别院诊断为“视网膜炎”,几乎等同于失明。

  病人无亲无故,终日沉默寡言。每次查房,表叔心情都格外沉重——乡镇医院对此眼疾束手无策,开的处方也只是几粒维生素。但表叔留了心,坚持给病人下达“一级护理”,要求每小时巡视一次。起初护士不解,认为多此一举。直到一个深夜,病人试图用床单在吊扇钩上自缢,幸被巡视护士及时发现救下。

  那次沟通后,表叔才得知,病人因工作、感情受挫,长期抑郁。他的视网膜炎并不严重,“失明”也是伪装的,真正的病因是抑郁症。然而在那个年代,抑郁症对基层医生而言几乎是医学空白。表叔全凭一名医生的直觉与责任心,挽救了一条生命。出院时那一声“谢谢”,或许成了表叔行医生涯中最骄傲的印记。

  我还认识一位80后女孩。本世纪初从医学院毕业时,她的选择震惊了众人:本可考编留在当地卫校,但得知全县最偏远的地方方圆十里缺医少药,县里计划设立便民诊所时,她毅然主动请缨。申请很快获批,女孩此后身兼数职。下山采购一次药品就要耗费一整天,看病、打针、输液、拿药、消毒,忙得脚不沾地,她却从无怨言,对乡亲们有求必应。

  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诊所门被敲响。2.5公里外有位病人,已半个多月无法排便,腹胀如鼓,那晚疼晕数次。面对家属哀求,女孩二话不说,披上雨衣、抓起急救箱就冲进雨幕。白天走2.5公里山路少说要一个小时,为抢时间,她竟在漆黑的雨夜仅用40分钟就赶到。检查发现,病人肠道梗阻严重,宿便硬如顽石,常规方法无效,只能徒手一点一点往外抠。2个小时后,当女孩直起累得酸痛的腰时,病人家属早已感动得泪流满面。

  女孩一守就是10年。媒体争相报道,国家也授予她诸多荣誉。但她说,最大的荣誉,是方圆十里的乡亲都成了她的亲人。

  近年来,国家基层医疗发展迅猛,乡镇医院实力大增。一位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考回当地医院工作。扎根基层的实践让她迅速成长。一天,诊室来了一位“大肚女孩”,此前已被别的医院诊断为“腹部肿瘤晚期”,父母面如死灰。但这位年轻医生经过细致甄别,初步怀疑是结核性腹膜炎。最终,实验室诊断证实了她的判断。得知结果后,病人和家属经历的情绪如过山车,也让年轻医生真切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分量。(寸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