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三)室的“定海神针” 2025年08月19日  

  宜兴市中医医院门诊三楼的外科(三)室,从早到晚总挤满了人。时常见到一位身材颀长、古铜色皮肤的医生,在患者的簇拥中,嘴不停手不停地忙碌着。

  网上搜索,这位医生是名中医,在患者心中有口皆碑。

  一位妇女乳房动了手术,伤口一直不能痊愈。找了不知多少医院,寻了不知多少医生,依然脓血淋漓,结不了疤。有人推荐她到市中医医院门诊外科(三)室。这位名中医利落地帮她清洗了伤口,然后涂上药膏,没几天便收口了。

  一位男士,臀部生囊肿,因感染而红肿,痛得坐卧不安。跑了多家医院,有的说住院观察再说,有的说等炎症消退后再看情况。病急等不得慢郎中,去到外科(三)室,名中医瞧了一眼,快刀斩乱麻,切除囊肿再外敷特制中药膏。两周后拆线痊愈,既没有住院治疗,也没有观察等待,而是手到病除,药到病除。

  又有一位妇女,耳朵肿胀,堵塞了耳道,严重影响听力。耳鼻喉科医生诊断的结论为鼓膜正常。究竟是什么问题?碰碰运气来到市中医医院外科(三)室,经诊断是因为感冒,病毒从咽喉进入耳部,引起肿胀而堵塞耳道,使听力受损。按医嘱服点头孢地尼,再挂几次盐水,果不其然,几天后,耳道恢复正常。

  外科(三)室的这位医生独创了一系列中医秘方,研究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办法,说他手到病除、药到病除,一点都不夸张。但是他受人尊重之处不仅仅在于此。

  他每天打交道的,不是难以入眼的皮肤湿疹,就是奇形怪状的肿瘤肿块;不是流血流脓的伤口,就是令人掩鼻的腐肉。有人问他,成天与这些相处,恶不恶心,厌不厌烦?此时他总是口吟孙思邈那句名言:“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芥蒂之心。”所以他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患者,乐此不疲地与那些“疮痍”“臭秽”打交道。

  “我要用最简便的方法、短平快的操作、最少的费用,让患者收到最大的疗效。”这是这位医生的口头禅。他用自制的秘方药,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常常是几十元钱就治愈了患者的顽疾,尽力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医生和患者不应是生硬的关系,更应成为配合默契的互动关系,甚至成为朋友关系。进了外科(三)室,看病在谈笑风生中进行,手术在幽默玩笑中完成。

  一位老者要动表皮肿瘤手术,这位医生说:“你这个手术需要两年时间才会好。”“怎么要那么久?”“还有一个星期要过年了,到拆线那天已经是新一年了。”原来如此,一阵哄笑。一位女孩身上起风疹疙瘩,她听人说要忌口,不能吃荤腥。医生问她怎么这样瘦,她答一直没有吃肉。“白骨精都要吃唐僧肉,你不吃肉哪来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一句玩笑,不仅缩短了医患间的距离,还让患者懂得抗病需要营养的基本道理。

  医生固然需要有高超的技术,更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外科(三)室里高挂着一面锦旗,上面书写着“妙手仁心”四个字。这正是对这位医生客观的概括和公正的评价。

  其实这位医生已经退休了,但是医院需要他,患者更需要他。医院返聘他,他继续在外科(三)室上班。每天外科(三)室里依然人头攒动。这位医生叫胡劲倍。(史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