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表哥从中医药大学毕业,分到县中医医院当医生。后来他到省里进修,师从名老中医上官先生。上官先生年过七旬,对治疗疑难杂症颇有心得。
上官先生开出的方剂,基本上都是由一个中医古方“逍遥散”加减而来,只不过每副用药量略有差别。表哥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遇患有疑难杂症的重症病人,上官先生都要在开完药方后亲自把他们送到诊室门外,单独在病人的手掌心写上几个字。不用说,写的一定是一味神秘的中药,是秘方。
表哥从此更加认真谦恭,也相信最终会赢得老师的信任,获得秘方的真传。可进修都快结束了,上官先生也没有主动告诉他秘方。离开的那天,上官先生叮嘱说:“世间方剂何止千万,但说到底还在于药物之间的搭配。我擅长‘逍遥散’的使用,在中医治病中,这只能算是一个门派,你尽可在此之上推陈出新,开创一条适合你也适合病人的行医之道。我不知这些嘱托,算不算是我的全部真传?”
表哥知道再问也是多余。他回到医院后,受到了更多病人的信任,特别是听说他师从上官先生,很多病人半夜就排队挂号。
这一天,诊室走进来一对父女,父亲一脸焦虑,说他女儿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并不喜欢的工作,交往的男朋友也掰了,女儿从此沉默寡言,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
表哥“望闻问切”,照例开出了“逍遥散”,并且很有把握地叮嘱:“吃上两副药,基本上药到病除。”
没想到,之后对方的病情更严重了。表哥没辙,赶紧打电话向老师求救。
上官先生被接到了医院。诊疗一遍后,上官先生开出的处方依然是“逍遥散”,只不过,他在送父女二人出门时,又单独在女儿手掌心写了什么。
就这样治疗几次后,女孩身体好了许多,可以回去上班了。看着开心离去的父女,表哥的情绪刷地就上来了。他说:“老师,其实我们开的药都差不多,为啥我的就不如你的见效呢?”
上官先生想了想说:“千百年来,中医治病,推崇的是孙思邈‘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行医之道。一个人心病不治,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痊愈。找我看病的人,基本上是看了不见好的疑难杂症,久病成郁,都有很重的思想包袱,比如那个女孩,就因为工作、感情不顺造成抑郁。幸好老祖宗英明,很早就发明了‘逍遥散’,就是专门治疗心病的。这就是为什么我用药,总是万变不离‘逍遥散’的原因。至于我最后在病人手掌心上写的,也不是什么密不见人的神药,就是两个普通的字——加油!”
表哥一下明白了,上官先生看似是一种很平常的举动,其实是给病人精神鼓励啊!再好的药,都离不开爱的关怀,如果只把病人当工作,他每天重复的就是机器人一般的程序。而两个很普通的字眼,拉近了医患距离,让病人得到更好的精神慰藉,这就是为什么开同样的药,效果却不一样的原因。
表哥很愧疚地对上官先生说:“老师,我终于明白了,行医之人最可贵的品质,不仅在于用药精准,而且在于始终保持那份无私和仁爱,这才是你想传承给年轻医生的秘方!”(杨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