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老赵 2025年08月19日  

  我家楼上住着一位医生,他的年纪与我相仿。时间长了,我们成为好朋友,我管他叫老赵。

  他休息时,我去他家串门。他家有一间小书房,面积不大,书籍却不少,医学之类的书籍占了绝大部分,各种荣誉证书也挤满了书柜的一角。

  我随手拿起一本《医学心理学》。“老赵,你不是外科医生吗,咋还看这个?”“和患者沟通也很重要,你得掌握患者的心理才能有助于治疗。”他的一番话让我刮目相看。

  我翻看一些医学书籍时发现,页面有折痕,特别是《外科学》一书,书页的空白处写满了批注。医学杂志上每一篇论文都画着许多问号,以及自己的理解。看来,这些书他都看过一遍,难怪他的医术在院里首屈一指,这和他经常读书是分不开的。

  实践出真知,老赵不光学习新的医学理论,在实践中,为掌握腹腔镜新技术,他曾在模拟器械上不间断地练习,好几次练到手指抽筋,他给我讲述练习的经历,我听了都感同身受。

  老赵常说:“医生的职责,就是刻在手术刀上的誓言。”从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起,他便将“生命至上”四个字作为职业信条。去年秋天的一天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从楼上传来。当时,我还没睡,听到老赵的声音在楼道里响起,我推开门,查看究竟。原来是楼下的张奶奶突发心绞痛。老赵冲下楼时,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戴好,跪在地板上为老人做心肺复苏,忙活了一阵子,老人才恢复一些神志,这时救护车也到了。老赵松了口气,事后他说:“那一刻脑子里只有‘不能停’三个字,哪怕有一丝希望也不会放弃。”

  老赵的医术在医院是名列前茅的,职业操守也是优秀的。平时,他休息的时间不多。科室里谁有事了,他都会顶班,夜里加班也是常有的事。我早上上班时经常看到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提前半小时到岗、为远道而来的患者加号等事项,对他来说如家常便饭,好像他就该如此。

  至于在手术台上连续奋战几个小时,那已经是他工作分内的事了。我们聊天时,他说下手术台后身体劳累的程度不亚于长跑一万米之后的状态,但必须忍住身体上的乏累,还要微笑着安抚病人家属。病人家属的眼神由急切不安到放心的变化,也给了老赵抚慰。他说,医生与病人家属是相互慰藉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话让我对医患关系有了新认知。

  左邻右舍都知道老赵是个医生,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找他来咨询。而老赵呢,尽量抽出时间来缓解邻居们身体上的小病痛,大伙儿经常说:“有个医生做邻居就是好。”老赵也有个心愿,就是退休后在小区里给老街坊们量量血压聊聊天,做个保健医生。这样平凡的梦想里,藏着一位医者对职业最质朴的热爱。(陈 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