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预付卡消费模式几乎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先交费、后消费”的商业形态既承载着消费者的便利期待,也考验着市场治理的智慧。但此前市消保委联合各成员单位公布了一批2024年消费维权典型案例,预付卡消费因投诉集中成为典型之一。其背后,是一些消费者遭遇的退费难、跑路多、维权难等现实问题。
当有的健身房突然贴上“店铺转让”告示,当个别早教机构承诺的课程变成一纸空文,这些看似个案的消费纠纷,折射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的信号。商家通过预付模式提前回笼资金的经营需求本无可厚非,但若缺乏有效约束,极易异化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温床”。在新闻报道中,某些经营者以“充1000元送500元”为饵诱导消费,事后却以格式条款拒绝退费;部分互联网平台利用技术壁垒,使电子预付凭证成为维权路上的“数字迷宫”。种种乱象不仅消解了商业诚信,更可能成为抑制消费活力的“绊脚石”。
破解这道治理考题,需打好监管“组合拳”。首先,要强化源头管理,通过宣传引导、行业监管、综合执法等手段,推动涉预付卡市场主体纳管。其次,要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尤其针对近年来健身房、艺术培训机构等预付卡矛盾易发多发现状,出台整治措施,联合市场监管、商务、公安等部门力量,形成发卡备案、资金监管、追责处理的全链条闭环。此外,要进一步完善信用惩戒措施,如建立完善市场主体黑名单机制,对失信者在行政审批、金融信贷等方面予以限制。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最大程度形成震慑,让不法商家寸步难行,织密消费者权益保护网。
构建“预付无忧”的消费生态,是一场多方合力的持久战。监管部门除了强化日常监管外,还需将预警端口前移,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政策解读、风险警示和法治宣传,加强舆论引导与公众教育。商家要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坚持合法、诚信经营,把心思花在提供更优质的商品、服务和提升口碑上。消费者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警惕“馅饼式”营销话术,不盲目冲动消费;若购买了预付卡或相关服务,要注意保存票证和电子证据,方便维权时举证。(正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