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其瞄准前沿、抢占制高点的发展史,也是宜兴发力新兴产业赛道的微缩史。在强政策、优服务的支撑下,我市一批重大项目铆足干劲拼速度、拉高度:在集成电路领域,中环领先成长为国内产品结构最全、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硅片生产巨头,产量占据国内硅片总产出逾四成;在生命健康及高端康养领域,一期投资约3000万美元的华瑭医疗器械宜兴供应链产业园项目已正式投运、总投资80亿元的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开放运营……
跳出县域思维,快速破局,我市以更开放的思维打开未来发展新空间,加快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促进高端装备、非金属材料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尤其是2023年以来,按照无锡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市在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强化产业要素供给等方面制定10条具体发展政策,明确到2026年,全市形成以丁蜀通航产业园为低空领域特色产业园和核心载体,以传统通用航空、无人驾驶航空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构建集研发制造、商业应用、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四位一体”的低空经济协同发展体系,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规模突破50亿元的工作目标。
创新机制体系
绘就“两山”转化新图景
地处太湖西部、沪宁杭三角中心的宜兴,48公里太湖岸线风光旖旎,20万亩竹海郁郁葱葱,7.5万亩茶洲连绵不绝。有了良好的生态本底,更要充分实现其生态产品价值,2023年4月,《宜兴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发布,为进一步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低山丘陵地区形成省内可复制、可推广的宜兴实践指明了方向。
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是以科学的统计方式给“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为摸清生态本底,从2020年起,我市持续开展GEP核算工作,通过GEP核算让绿水青山都有了“明白账”。尤其是2021年起,宜兴GEP、GDP总量相当且同步增长,突破两千亿元,成为唯一GDP与GEP都位列全国前十的县级市。8月16日,壹城经济咨询中心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县域/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研究报告2025》,宜兴位列“2025全国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百强榜”第三。
昨天,在太湖西岸双桥港昔日藻泥坑上,由市阅湖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文旅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作为江苏首个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项目,项目负责人徐志浩说,及时唤醒该区域生态价值,是顺应公司发展需求和属地群众期待。2022年,我市在太湖岸线打造水生态湿地群,通过在双桥港科学实施水质提升、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等工程,该区域水体水质稳定维持在地表水Ⅲ类,生态价值日益凸显。今年,经市水利部门核算双桥村湿地群水生态产品指标,结果显示该区域水生态产品增值量约为1048.5万元。近年来,我市创新构建全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网络,在去年8月完成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基础上,科学制定《关于建立健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为全省探索实践规范化交易路径。“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找到了治理与开发结合点,是治水模式的革新。”市水利局副局长卢刚说,此举创新了“两山”转化路径,形成了“治理投入—生态增值—市场反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尤其令他自豪的是,以该项目为重点申报的宜兴一体化水土保持项目入选全国首批12个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获水利部补助8000万元。
一面外引项目强动能,一面苦练内功,赋予“生态+”更多可能。以“生态+金融”为例,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实践,在省内率先构建绿色金融认定体系,科学制定《宜兴市绿色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宜兴市绿色项目认定管理办法》,促进金融要素向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和项目集聚。在政府引导下,一批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多方联动为太湖流域生态治理、生态农业等重点项目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同时探索用经济手段显化生态价值的创新路径,茶园及植被修复碳汇质押贷、竹林碳汇项目贷等一系列创新金融产品陆续涌现,成功打通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渠道。截至2024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高达608.29亿元。不仅如此,我市还推动生态产品总值考核与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并行的“双考核”制度,催生更多“绿色政绩”。
“只此青绿”映底蕴,“美丽宜兴”入画来。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4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5.0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14万元……“三山两水五分田”的水墨画卷上,绿色产业和山水城林相得益彰,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崛起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