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可:甘为民舌 英勇不屈 2025年07月01日  

  【红色藏品】家书

  孝和义之间,任大可选择了大义,为抗日救国英勇献身。

  1912年,任大可出生于宜兴城区北门巷一个书香门第。在革命潮流的冲击下,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刊和进步文学作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学毕业后,任大可先后在新街湾里小学、归径陆平小学任教。1933年上半年,任大可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各界救亡活动全面展开。宜兴人民也纷纷行动起来,任大可参加了“宜兴县各界抗敌后援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同年11月17日,国民党宜兴党政军机关疏散。任大可毅然决定奔赴抗日第一线,加入“宜兴青年战地服务团”。“战地服务团”解散后,任大可等人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介绍到国民党军石友山部队参加抗日工作。

  1939年春,任大可回到宜兴,在《宜兴民报》工作,出任主笔。在办报的同时,他与任伯达等成立了“宜兴县青年抗日救亡工作团”,开展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宣传、募捐等活动。同年5月,国民党江南行署主任冷欣下令将《宜兴民报》易名为《苏南报》。《苏南报》充斥着官气十足、蒙骗百姓的官方消息。任大可团结报社人员与之周旋。8月,江南行署欲将报社移至行署附近。任大可等乘机说服创办人潘韵笙,婉言脱离《苏南报》,另易报名。9月,《战斗报》以抗日战斗的姿态诞生了。任大可为主编,《宜兴民报》的原班人马重振旗鼓,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激励斗志,报纸发行范围扩大到皖南广德、浙西长兴等地。在任大可的主持下,《战斗报》逐渐成为国民党出钱、中共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工具。新四军进驻苏南后,十分重视宜南山区。1939年,陈毅派张之宜到宜南开展工作。同年夏,任大可经介绍,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的一天,冷欣为省立第五临时中学学生罢课闹学潮一事,紧急传见了任大可,不允许《战斗报》发表罢课消息。任大可说:“这是学生们的爱国行动,新闻界理应支持和声援。”还说相关新闻已排印,来不及修改了。而冷欣斩钉截铁地命令:“改,不能改就停印。”冷欣甚至抽出手枪威胁任大可。任大可要放弃了吗?不,他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报纸开“黑天窗”,就是把报纸本来要发表的学生罢课消息涂掉再发,以此来抗议政府压制新闻自由。

  1942年6月4日,日军纠集千余人对新四军独立二团驻地宜兴史家庄发动突然袭击。任大可冒着密集的炮火,率领工作人员动员民众、搭筑浮桥,协助部队撤离包围圈,不幸未及突围,殉难于杨桥附近黄泥巷。那年,他才刚满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