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开方 提升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2024年12月30日  

  日前,记者走进湖㳇镇邵东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错落有致,一面面崭新的文化墙熠熠生辉,乡村道路干净整洁,网红涧滩小溪永红涧、登山风景道廿三湾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一幅和谐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自该村和市交通运输局党支部结对以来,通过道路整治工程,交通拥堵的情况大大缓解,村庄环境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新建了游客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走上茶马古道文旅发展路径,全年可增加村级收入近40万元。

  诚如该村党总支书记谢鸣所说,“比起以前的满贯式‘输血’,‘双百行动’则是针对每个提优、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问诊把脉’、精准‘开方’,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补什么增什么’,从而实现提升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助力老百姓将致富的密钥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今年以来,我市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一村一策”三年提升行动方案,确立提升期内集体经济发展总目标和年度经营性收入增量增幅目标的背景下,鼓励部门(单位)、企业党组织掌握重点提优村、重点帮促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结构、集体收入等情况,理清发展“有什么”,还“缺什么”“差什么”,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采取支持重点提优村、重点帮促村建设优质项目、建立收益相对稳定的优质资产等方式,增强重点提优村、重点帮促村的造血能力。

  一年来,这样“精准滴灌”“量身定制”的振兴思路,让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发挥自身优势、吃上特色红利”的意识逐步建立,“发家致富靠特色”的实践持续深化。太华镇胥锦村依托丰富红色资源优势,在结对单位市委组织部“红色外脑”的支持下,深挖当地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建成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并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抢救、收集、挖掘工作,相继完成新四军一纵纪念地、三洲实业中学等多处遗迹的修复工作,构建起胥锦红色文化“一核多星、多点一线”的全新格局,“一环三片一带”的红色旅游格局初具规模,特色项目、环境整治、市政水利等3类33个项目,现已全部完成、验收通过,建设成果被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交汇点等各级媒体报道50余篇次。去年“红色山乡 薪火太华”更是入选第二批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和培育项目名单,成为无锡地区此次唯一入选的示范项目。

  不一样的变化,还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领域持续发生。我市坚持用党建赋能科创“蓝海”,将“党建红”与“科创蓝”完美融合,通过聚合25个市级机关部门组建赋能新质生产力党建联盟、选拔相关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分链成立“红色管家团”和60支“先锋小分队”,累计开展组团服务活动50余场,对接辅导结对村级企业超1200家次;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人才项目等推动科技下乡,组成“科研先锋队”,设立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力量,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推广应用等,并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科技型村庄,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壮大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万石镇后洪村与市科技局党支部结对以来,进一步加强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并把种植品种扩展到了莲藕、茭白在内的“水八仙”等蔬菜,打造出现代农业产业链。如今,后洪村的水芹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值超1亿元,万石水芹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授予“全国消费者满意绿色畅销品牌”“中国名优产品”等荣誉称号。尝到致富甜头,“芹”劳的后洪村还将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农耕体验、文化创意等业态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刚刚结束的首届水芹文化节上,后洪村厚植以水芹产业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底色,让小小水芹火了乡村,扬名了万石。另外,徐舍镇中超航宇精铸科技的“党建联建产学研 共筑高温合金研发”项目,成为无锡地区唯一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合作项目。

  激活自身动能之外,外部扶持力度同样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我市引导金融机构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金融惠民”行动,在苏南地区首创“党建联盟+整村授信”新模式。积极争取省级项目支持,自2021年以来连续3年对我市23个村开展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共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约1400万元,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项目建设,预计每年可增加经营性收入约114万元;大力实施“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市217个村(社区)与107个企业签订联建协议,联建项目181个,联建覆盖率100%,实际投资金额达3.37亿元。

  宜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我市组织部门将持续发力“双百行动”“赛道”,深入实施党建赋能乡村振兴20条举措,着力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书记项目”,用好“跨村联建”“企村联建”“政村联建”等党建联建模式,发挥“单位联村、干部驻村”机制作用,推动更多资源、力量、服务向农村集聚,不断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