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如何迎风而上”系列报道① 引育并举 为“夕阳红”注入“朝阳人才” 2024年10月18日  □记者 余 婧 何洁蕾

  编者按:

  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银发经济以其独有的需求特征和供给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伴随着“银发族”对高质量生活服务的追求,当前我市银发经济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即日起,市融媒体中心《宜兴日报》社会版推出“银发经济如何迎风而上”系列报道,通过采访老年群体和行业人士,从养老服务人才、数字时代适老化、老年金融等方面,剖析目前我市银发经济发展存在的难点、堵点,并给出思考和建议,促进银发经济健康发展。

  制定护理方案、安排护理人员、每日巡查问需……眼下,在万石镇护理院,医生、护士轮班值守,3名专业护理员常驻,为在院近20位老人提供护理、康养服务。“家门口”的贴心护理,给失能、半失能老人带来了福音,但院长胡玉清并不满足,“外聘的养老护理员大多还停留在提供传统的保姆式护理服务,我们期盼能有更多专业护理人员加入,充实我们的护理队伍。”

  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宜居宜游的城乡环境,一直是我市发展老龄事业、服务老年群体的“关键牌”。然而,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养老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失衡、受教育程度不高、流动性强、专业水平较低等问题,成为制约银发经济发展的堵点。胡玉清认为,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传统的保姆式陪护升级至专业的康养式护理,“夕阳红”事业需要更多“朝阳人才”加入。

  和胡玉清持相同看法的,还有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才龙。作为为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但该中心从事相关服务的人员大多为50岁左右,学习和应变能力不如年轻人,这样的人才队伍也不利于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年6月,陈才龙参加了由市民政局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并提供了养老、家政等方面的10个高薪岗位,但仅招到了1名相关专业毕业生。“‘岗多人少’的背后是我们用人机构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渴求,但这类毕业生在市场上很紧俏,他们也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陈才龙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从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照护师到老年助浴员、社区助老员等,近年来,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新职业越来越多,划分也更加细化,这向从业人员释放出专业化发展的信号。培养为老服务“朝阳人才”,既要让他们掌握专业技能,也要为他们畅通职业发展渠道。去年2月,一场以母婴护理、养老护理为主题的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在我市开赛,吸引了全市1000多名从业人员报名。比赛参照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国家高级职业技能标准制定了严格的评判标准,现场高手如云、竞争激烈,其中不少是来自基层的养老护理员。而基层养老服务人才涌现,得益于我市对相关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视。近年来,我市以全省养老护理员职称评定会议、首届老龄文明国际会议等大型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定期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养老护理员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还依托九如城集团、南京尽孝道、苏州久久春晖等知名养老机构,让专业人才以及养老服务新理念、新举措在宜落地。

  与此同时,我市相关板块、单位也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之道。高塍镇组建了指导教师团队,并常态化将养老服务人员送到相关单位学习专业的养老照护知识。市社会福利中心组织护理员,分区域分重点开展技能实操、理论学习、应急处理、消防演练、服务礼仪等方面培训,并邀请护理、医务、心理等领域专家前来授课。九如城集团通过开设护理能力提升营、先锋训练营、站长训练营等系统化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护理人才,他们也成为集团旗下各个养老机构的骨干。从销售员转型为养老护理员的王建琴,就是其中之一。王建琴表示,自己的成功转型离不开九如城为员工量身定制的成长计划,从一日一学、一周一省到一月一考核,理论到实践的培训为每一名养老护理员提供了优质的成长环境。

  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增强了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九如城湖㳇康养中心院长蒋萍每年都会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权威论坛拓宽眼界,近年来发表了2篇专业论文,并凭借过硬条件成为全省首批取得主管养老护师职称(中级)的养老服务员。同时,她通过“传帮带”,赋能康养中心发展。这两年,九如城湖㳇康养中心组建了一支年轻化护理团队,有力保障了在院老人的基本医护服务。“专业的护理让老人对我们更加信赖,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蒋萍说。

  三言两语

  养老行业呼唤更多新生力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为“夕阳红”事业注入“朝阳力量”。但我们可以看到,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特别是一线护理员的供给,还处于严重不足状态。

  采访中,我市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养老护理员人才结构失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从业者多为女性,且学历偏低、技能不足、年龄偏大。同时,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常常被误解为照料老人的简单劳动,甚至被视为低技能的“服侍类”工作,其内在的复杂性与专业性被忽略。此外,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等问题,导致年轻人认为付出与收获不对等,进而造成职业认同感不高、养老行业人才流动率高的现象。

  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看似平凡而细微,却传递着温暖和美好。笔者认为,就目前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养老护理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一职业亟待更多认可和关注,从而给更多年轻从业者以信心和动力,更好地投入养老事业。政府部门可以出台更多激励政策,帮助养老护理员明确从业标准、优化从业环境、树立模范榜样等,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养老服务机构可以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打破相关职业“天花板”,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高校可以根据实际,开设养老服务管理、家政等相关专业,为养老行业输送更多“新鲜血液”。当然,作为年轻人,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认识到投身养老行业不仅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选择,而且是实现个人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人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