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3岁的我在闸口公社五圩小学当教师。
一个冬日,某部一位负责征兵事宜的连长下乡路过我们学校,向我讨一杯开水解渴。我便热情邀请他到办公室,给他递上一杯热水。闲聊时,我问他:“首长,你看我适不适合当兵?”这原本只是一句戏言,因为我已有工作,而且我以为自己超过了征兵年龄。
万万没想到,这位连长到了公社武装部,把这事告诉了公社领导。
公社领导信以为真,当天晚上就匆匆赶到学校,问我有没有这回事,还兴奋地告诉我,未满22周岁的我,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
没过几天,盛情难却的我,和公社其他30多名适龄青年一起参加了征兵体检。两个星期后,一支报喜队敲锣打鼓地将喜报送到学校,祝贺我被光荣批准入伍。
将要离开家乡的两天前,五圩小学的学生们自发组织了一支队伍,步行4公里多的路,到我家贺喜。这一切,让全家感到无上光荣。到了出发那天,学校师生又赶到楝树港轮船码头,为我送行。
而后,我在安徽大别山军营里服役了近6年时间,几乎每月都能收到五圩小学师生们的来信。每次读完信,我的心里都暖融融的。这些年里,师生们还经常利用节假日或星期天去我家,慰问我的父母亲,并帮助打扫卫生等。
当兵期间,我还被驻地附近的龚店小学,聘任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经常到校给学生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教唱革命歌曲等,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退役回到家乡后,组织上把我安排到闸口公社的另一所学校——聚龙学校。在接下来的教师生涯中,我将部队的一些做法,在学校中推广实施,如开展学雷锋活动。重大节日时,组织学生在学校门口的广场为周围村民表演文娱节目,评选先进班级和“三好学生”,并组织报喜队,将奖状敲锣打鼓地逐一登门送达……这些做法,引起家长们的热情夸赞。
1969年3月,我突然接到通知,被调到人武部门工作。离开学校的那天上午,我背着行囊,站在楝树港轮船码头,又想起那年也是在这个码头上船参军。这时,住在学校隔壁的一位家长,带着儿子急急忙忙地赶来为我送行。他一大早为我煮了16个鸡蛋,用方巾包好了,执意让我收下。我推辞不过,激动的泪花溢满眼眶……
我已是83岁的老人,但回忆起那些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朱斌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