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掌声 2023年09月11日  

  ■ 唐幼芬

  那年,在连教了几年初三后,终于可以回头教初一了,心中很有轻松之感。但与上次教初一已时隔八年,恍如隔世。尽管这八年也辛苦,却自感未老多少,可此时的初一新生资格却“老”了不少。

  语文科目总少不了默写,每次默写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合格,得放学后留下来再加工。记得一次默写课文,几个学生留下来读了一会再默,大部分都过关了,其中一男生还是白纸一张。我说了他一句:“你怎么搞的!”谁知他竟气呼呼地回我:“难道我是仙人吗?”做了这么久教师,还从未碰到过这种老气横秋的学生。我想,对于这样的学生,绝不能心慈手软,让他占了上风,就会影响全班的教学质量。我把话劈头盖脸地给他泼过去:“亏你还有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样上学、听课,别的同学都背好早早回家了,你为什么做不到?”他见我没有被他吓到,就理缺词穷了。我便也收兵,与他讲理,反正软硬兼施、土洋结合,最后他乖乖认错,然后再开始背书、默写。

  有一次,是另一个班的一批学生留下来默书。清楚地记得那天默的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往,这些留下来的学生,再默写也会错这错那的。但那天,有几个学生从开头到结尾全对,连标点符号也全对,欣喜之余,不禁又怀疑起来。就叫其中一个重新默写,默到第三句就错了。我问:这是怎么回事?他涨红脸,低下头,说是预先抄好诗放在身上,到时候拿出来换上的,我真是气得要吐血。以后,只能变换着法子,让他们捉摸不透从哪里开始默,只能老老实实背了。

  背诵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名篇,更是难上加难。有一次,教完了《醉翁亭记》,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要求全文背诵的。我知道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又是一道关卡,就试着引导。我说,要理解记忆,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厘清文章的思路,顺着文章的思路一步步背下去。比如:第一节的开头,抓住几个“也”字句,这一小层写醉翁亭的环境,从鸟瞰全貌到聚焦局部,就像领着我们走进旋转着的螺蛳壳一样。接下去由“醉翁亭”追溯到“醉翁”身上,最后落实到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

  就这样帮他们一边理着一边背着,很自然地把第一节背完了。第二节一共三个句子,第一句写山间朝暮的景色,第二句写山间四时之景,最后一句是小结。第二节不长,很快就背完了。第三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我就这样化整为零讲着背着,不知不觉地把全文给背完了。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似乎也感觉着轻松。其实,我也没想到自己竟能全部背完,事先也从未背过,完全是给学生读啊讲啊,从这个班讲到那个班,是理解记忆法让我自然而然会背诵了。我试着从头到尾再背一遍,等我背完,不知谁带的头,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就这样示范着,在课堂上背书给学生听。后来又背了《岳阳楼记》《捕蛇者说》等等,甚至还背了《出师表》。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谈论政事的,大部分章节都比较拗口难懂,完全要靠理解背诵。背完这一课,学生们又给我鼓掌,与其说是他们为我鼓掌,不如说是我为他们鼓劲,教学相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