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64年下乡插队的知青,先后在宜兴善卷公社黄墅中小学、玉山中小学初中部当过10年小先生。也许是因为新奇,也许是因为有共同的心路历程,当我拿到《小先生》这本书时,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
《小先生》一下子把我带回了从前,打开了我五十多年前的记忆,我仿佛又置身于宁静的乡村,走进了简易又亲切的学校,遇见了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学生。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一幕幕和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场景:清晨,我和孩子们一起跑步、做操、打球;节日里,我们一起排练节目,为村民们演出;物理课学习了《电路》后,我带领孩子们为学校办公室、教室安装了电灯;我们曾一起上山采挖百部、桔梗、紫苏等中草药,按照医药配方自制止咳药水;我们还开辟了十五亩茶园的学农基地,自己采茶、制茶……
读完《小先生》,我陶醉了。这是清澈的孩子、辛勤的老师、朴实的乡亲用生命和汗水酿成的琼浆,醇厚、酣甜,沁人心脾,历久弥香。
《小先生》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十五年的乡村教学生涯,重点描述了在乡村教学中遇见的一群群鲜活又可爱的孩子。艰难的岁月,艰苦的环境,贫困的生活,没有阻止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简陋的校园培育了他们另类活泼可爱的兴趣:打弹子、踢毽子、折纸飞机、掼泥手枪、吹泥哨、跳大绳、滑草垛……孩子们天性造就的课外活动,远胜于现代教学中的小学校,他们的许多美德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孕育。
“野兔”是个善于奔跑的聪明孩子,上课一讲就懂。由于生活所困,“野兔”的父亲准备带他去远方做木匠活。当小先生问他:你愿意吗?作者是这样写的:“他看看我,低下头,用脚上的一双略显大的旧皮鞋搓着地面;又抬起头,看看我,让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尽管小先生上门做了许多工作,“聋木匠非常固执,他依然把我的‘野兔’带走了。在‘野兔’走后的几个月里,我经常在课上渴望着,一个长有亮眼睛的‘野兔’,真的像野兔一样,在上课前一分钟,带着一阵风,冲进我的教室。”这段记叙,贴切生动地展示了在无奈的现实中纯朴不舍的师生关系。
《小先生》语言朴实而不空洞,平易而不平庸,生动而不夸张。因为其融入了学生、教师、村民淳朴的思想感情,融入了他们正直、善良、勤奋、智慧的美德,给人向善向上的启迪,让人收获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周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