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爬山时,在山上偶遇了一对母子。儿子拿着麦克风唱歌,老母亲在一旁为他伴舞,说是伴舞其实就是扭秧歌。儿子唱功一般,老母亲跳得也一般,但母子俩表演得很投入。等两人表演完,旁观者都给予了礼貌性的掌声。
我和那位唱歌的男子聊天,得知他老母亲今年74岁,喜欢跳广场舞,也喜欢唱戏曲。他说,父亲去世后,他怕老母亲孤独,便捡起了唱歌的爱好,歇班时带着老母亲带着音响,找个小广场或公园唱上几段。他老母亲也插话说,可抖音搜下她儿子,里面有很多母子表演的视频。说完,老母亲又补了一句,我们娘俩就是瞎唱,唱得不好,自娱自乐,锻炼身体。
我感慨道:“通常都是老人家找老人家玩,母子之间有共同爱好的不多。”那男子悄悄告诉我:“我为了陪老妈玩,才挖掘了唱歌的爱好,没想到唱着唱着,肺活量大了,心情也舒畅了,渐渐便喜欢上了唱歌,现在是我妈陪着我玩。”
孩子和父母能玩到一起,真是让人羡慕。我想起我们村一户人家,文艺基因强大,这户人家老兄弟五个,都是京剧票友,下面的晚辈也都会哼唱几段。这家孙辈中有一女孩和我是同学,她说他们家族里的孩子,会拿筷子时,就会拉二胡,从娘胎里就受到熏陶,无心学也略知一二。我这位同学,嗓子不行,唱不了京剧,但会拉二胡,她家族里的人,逢年过节碰到一起,必然要表演一台“家庭晚会”。
有人开玩笑说,有的家庭聚会,一言不合就吵架,遇到酗酒的人,一言不合就掀桌子。我这位同学家是一言不合就唱戏,一个家庭或一个大家族的人,有了同频爱好时,关系便和谐了许多。
我邻居宋伯的儿子在市里上班和居住,宋伯的老伴去世后,宋伯独居在家。宋伯的儿子怕父亲孤独,把他送去上老年大学,并让宋伯选学一样爱好,最后宋伯选了学二胡。
我经常遇到宋伯背着二胡去老年大学上课。听说他下课后,还找同学练习,二胡水平进步很快。宋伯的儿子一家每周都回来一趟,通常吃顿饭就走。我问宋伯,你有没有给儿子拉过二胡?宋伯说,没有,现在的年轻人都玩手机,谁听这个呀?
自从遇到那对唱歌跳舞的母子后,我想,如果宋伯儿子能肯花一点点时间,听宋伯拉一段二胡该多好呀!若宋伯儿子也喜欢唱歌或拉二胡,爷俩合作一曲就更好了。有同频爱好,便能滋生出有效陪伴。
我这个周末,也想和母亲发展一项同频爱好,画画。现在,我母亲正跟着老年大学的老师系统学画画,我想干脆拜母亲为师,跟着她学画画。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对年迈的父母提供物质上的孝顺容易,但对于他们,精神陪伴也很重要。我想,有效陪伴父母,让父母开心,是做子女的必修课。(马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