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促发展 多元模式育工匠 2023年02月21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我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

  2022年,我市教育系统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优化教育资源供给,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倾力描绘职业教育发展美好新画卷,获评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地区,被省政府通报表扬。

  创特色强教育 

  着力培育“能工巧匠”

  2022年,我市把立德树人融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打造“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同时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培育思政课示范课堂和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创立特色教育模式。宜兴高职校周晓瑜和陶都中专陈菊领衔的工作室分别创建成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一个课堂获评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两项案例分别获评省中等职业学校“三全育人”典型工作案例和德育特色案例;在无锡市中职学生文明风采比赛中,我市职业学校获5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

  办好职业教育,不仅得做好改革创新,还得从职业启蒙教育和技能教育入手,着力培育“能工巧匠”。市教育局组织职业学校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大型职业体验活动,并积极参加各项赛事。在202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市获得1金1银4铜的优异成绩。在202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13金18银26铜,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1金1银。

  促改革强师资 

  打造精良育才环境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增投入、强保障、提质效,不断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迈上新台阶。2022年,市教育局继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产业集聚区集中。陶都中专获评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陶瓷设计与工艺”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获评省中等职业教育优质专业。陶都中专的“陶瓷装饰”课程获评无锡市职业教育金课。宜兴高职校依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展的1+X证书项目“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初级)”被评为无锡市1+X证书制度试点示范项目。目前,全市共开设18个五年制高职专业,25个中职专业。

  在加强师资力量方面,市教育局指导宜兴高职校和陶都中专分别打造“承云湖学者计划”师资研修体系和“三青”培训体系,两校师培师训工作特色鲜明、梯次分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使命和职责,理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扩宽专业知识范围,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力争成为全能型教师。” 2022年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省教学名师、正高级讲师周晓瑜说。同时,宜兴高职校刘炜杰校长被遴选为2022年“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陶都中专汤泓领衔的工作室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弘陶传习‘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在2022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中,我市获得3金1银10铜的优异成绩,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2块金牌,创历史新高。

  重产教促融合

  搭好协同育人平台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我市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价值立显,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无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我市健全激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引导、激励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和江苏国能合金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第四批产教融合试点企业。

  有了“好路子”,还得有“好平台”。目前,宜兴高职校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园的功能,深入实施引企入校工程,目前已引进合作企业10家,共建两家产业学院,涵盖了学校33个专业,企业共开设36项特色项目,全年实践学生数达1200余人,该校获评无锡市促进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的职业学校。陶都中专构建“产业学院+名家工坊”产教融合模式,初步形成“一校三区、一区一院、一院多坊”融合路径,目前已成立“亨鑫工坊”“索飞工坊”“奔马工坊”“爱宜紫砂工坊”等多个现代学徒制培养基地,该校获评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除此之外,宜兴还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度。宜兴高职校建成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和韩国又松大学通过云签约方式签订“中韩友好交流合作”协议,该校在已有国际合作项目基础上,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开启了宜兴职业教育国际化新局面,为宜兴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贡献职教力量。

  教师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学生团队获202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