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里的乡情 2022年12月28日  

  一位远在北京的东坡中学老校友、科学家,在病重之际,与故乡母校的校领导通电话,为了捐赠自己的音像文字资料,令人敬重!

  前几年的一天,我有缘与部分东坡中学老校友相聚,才确知老校友、科学家潘曾鸿先生已仙逝的消息。我又倾听了《东坡缘》主编唐仲元先生含泪所读老同学的一篇篇追思文章,摘心之痛难以言表。痛惜啊!多好的老校友!我不禁翻阅了笔记本上2013年4月6日上午与远在北京的潘老先生的通话实录,当时情景犹如昨日……

  那年的4月6日,东坡中学的小王校长向我转述了潘先生4月5日在电话中的大意,说是身患肝癌、82岁的潘老,有一批存于电脑的音像文字资料,想要捐献给家乡母校,以发挥激励学生热爱科技的教育作用,这是他离开人世前的强烈心愿。潘老先生是从事尖端科技事业的杰出科学家,他和他夫人蒋幽兰,都是东坡中学老校友,年年都要捐助该校学习成绩优良而家境贫寒的学子。小王校长说:“昨天,潘老先生打电话找你。我已把他的大意转告于你,他还等你打电话过去呢!”

  时钟快指向上午9点半了,我拨通了潘老家的电话,进行了长达20分钟的通话。那天潘老的精神很不错,他说:“如今我的病情不太稳定,有时懒得一句话都不愿说,今天真想跟你好好谈谈。想必小王校长已说了我的基本意思了吧?”我回应道:“说了说了,非常感谢你对母校的一片真情啊!”他把大概意思又说了一遍,接着说道:“我的这些东西,想来想去还是捐给家乡母校最合适,这对激励初中学生将来献身祖国科学事业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我是寄希望于他们这一代的,学校的态度怎样?”“要啊!几个校领导意见非常一致,你老放心好了,我们会用好这批珍贵资料的。”我的回答十分肯定,潘老听了很是欣慰。我又以赞叹的口气说道:“你们潘家书香门第,人才辈出,堪称‘精神贵族’。”潘老说:“应该说,我们小时候都很努力,后来才有所成就。我记得12岁那年,我在东坡中学读书,只一年,就转到苏州就读。可无论到哪里,我都极其用功,自学能力很强,后来才有长期从事国家尖端科学事业的资本。”……潘老先生的这次通话,其中有一件事,是要我提供一个熟人,在北京学习或工作的,好让此人到他家里去,他会当面讲清这批资料如何使用等事项。我说眼下还没有这样的人选,要不让潘老跟马上要去看望他的哥哥交代好资料使用事项吧!潘老也同意这么办。后来,潘老又介绍道,在宜兴有陈有富等两个可以信赖的人,要我跟他们联系。就这样,我们一老一小谈得很是投缘。

  最后,谈话终于要结束了,我还是不舍得,但只得说道:“你老今天说了这么多的话,一定很累了,快歇息吧!你要安心养病,现在科学发达,相信你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潘老先生听了连声说:“感谢家乡母校的关心,代我向大家问好!”

  通话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一直翻腾不息。翟希进、范保文、谈中歧、周曼心… …这些已故的老校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离去之前,对故乡母校师生依然那样的牵挂与不舍。我耳边又仿佛回响起他们早年回乡聚会时一遍遍的齐声诵读:“真诚刚毅,自强不息!”

  我深知这是一段新老两代人之间最深情的畅怀,弥足珍贵,不可多得啊!就在我心情平复后的一天早晨,我以无比虔诚之心,用笔记下这比金子还贵重的经历,因为我有责任让大家感知这位老校友的博大心胸和高尚情怀,感知他的浓浓乡情!

  (吴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