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洁蕾
一年砥砺奋进,一年春华秋实。回看2022年,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与市委同向、与人民同心、与代表同行、与时代同步的理念,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圆满完成了市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的顺利起步和良好开局。
政治引领 依法行权
服务大局彰显担当
市人大常委会毫不动摇维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自觉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点工作向市委请示报告,确保人大各项工作始终在市委的领导和支持下高效推进。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定贯彻市委部署,服务推动生命健康、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链发展,挂钩推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等走访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并围绕市委重点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科学决策、推动工作提供有效助力。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坚持聚焦市委重点工作履行好人大法定职权,除听取重大事项报告,依法作出决议决定外,还加强城市防洪体系建设、教育布点规划等人大决议决定的跟踪问效,考察调研水源地保护和紫砂保护等地方性立法工作并整理形成立法建议,推动相关立修法工作纳入无锡人大立法规划,为宜兴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监督不走过场,才能体现刚性。一年中,市人大常委会找准人大依法履职与服务发展的着力点、结合点,瞄准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围绕经济行稳致远、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优化、财政稳定运行等方面对政府工作开展依法监督。其中,定期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要求政府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监督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规划编制和落实情况,围绕践行“两山理论”、提升GEP竞争力等全新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此外,全面开展国务院、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并开展现场询问,持续深化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应用,加强“同级审”监督等工作,为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应有作用。
民有所呼 必有所应
全力促进民生福祉改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准民生脉搏,回应群众关切,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是市人大常委会履职的落脚点。
2022年,我市首次以代表票决制确定了20项民生实事项目,一年间,市人大常委会集成运用专题视察、专项报告、工作评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定期开展项目建设情况专项督查,跟踪推动民生实事项目有效实施。此外,围绕和百姓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饮用水、教育、养老等方面,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专题视察和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调研,监督推动高品质饮用水保障体系建设、学前教育和幼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针对保障人民权益、优化宜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依法监督,依法首次听取监委专项工作报告,监督开展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工作情况,强调要持续开展更有力度的专项整治,让群众在正风肃纪中切实感受公平正义;专题监督年度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要求政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实施,首次依法听取和审议乡村振兴促进情况报告,向政府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农业发展模式等要求,有效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丰富形式 发扬民主
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通过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有序扩大政治参与、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把人民当家作主全面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
平台建设是保障民主参与的基础。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指导三个国家级园区全面建立人大代表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形成符合我市特点的开发区人大监督工作体系;健全完善镇人大“三项机制”和街道议政代表会议制度;科学制定形成全市“家站点”提标评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完成一批代表之家和联络站点先行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人大代表、议政代表进站驻点,为代表高效履职、联系群众提供了重要载体;支持推动丁蜀镇、宜城街道巷头村成为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开门立法、问法于民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拓宽民情民意的收集渠道,这一年里,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人大代表们通过开展“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扛起光荣新使命、展现履职新风采”等活动,积极回选区进社区联系服务选民群众;部分代表和选民受邀列席常委会重要会议和活动,基层群众直接参与到地方国家事务管理中;完善民生实事项目立项机制,收集关于民生实事项目的群众和代表建议,进一步提升了候选项目的民主性、针对性、代表性。为履行好为民代言职责,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办好代表建议作为回应群众诉求的关键抓手,2022年,9条建议由人大和政府领导联合重点督办,用尽一切办法、攻克一批难题,不断提升建议办理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