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 辉 周 波) 昨天,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喜讯,自我市启动长江流域湖泊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以来,渔业资源恢复向好态势初步显现。本月中旬完成的团氿东氿翘嘴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报告显示,与2018年相比,鱼类资源丰度呈上升趋势,主要保护对象翘嘴鲌个体小型化趋势显著逆转。
翘嘴鲌,俗称白鱼。它与银鱼、白虾并称“太湖三白”。我市东西氿和团氿是太湖流域白鱼繁殖的重要场所。前些年,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不仅白鱼数量逐年减少,渔业资源也不断萎缩。据我市从事了几十年水产交易的周法新回忆:“那几年,受老百姓欢迎的三四斤重的白鱼,较最丰硕的年景减少了一半以上。尤其实施‘十年禁渔’前,2020年9月的太湖捕捞季,船上捕到的除了梅鲚鱼,就是小鲫鱼。”
为保护好翘嘴鲌这一珍贵水产资源,2015年6月,我市团氿和东氿被确立为翘嘴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中核心区为团氿,面积281公顷,实验区为东氿及两氿之间的河道,面积657公顷。我市对核心区实施全年禁捕,实验区有限开捕。然而,周法新说,白鱼在保护区内健康繁育,却在洄游过程中遭遇私捕滥捕,所以种群数量依旧难以恢复。
“水域环境明显改善,多样性水平逐步提升。”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吴浩说,“十年禁渔”启动仅两年,三氿和太湖就再现碧水清波、鸢飞鱼跃的美景。自2020年10月禁退捕工作启动以来,我市科学制定补偿安置方案,顺利完成1378名渔民的转产工作,同时加强督查力度,依托高空鹰眼、无人机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现在,吴浩在执法巡查中,经常可以欣喜地看见翘嘴鲌等鱼儿逐浪嬉戏的场景。
今年9月,为科学评估禁捕成效,我市邀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据该院资源室主任徐东坡介绍,此次共采集样本2539尾、111千克。与2018年相比,鱼类资源丰度明显上升,变幅为188%;主要保护对象翘嘴鲌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变幅分别为72%、340%,个体小型化趋势显著逆转。鱼类种类数与体现多样性指数的香农指数也呈增加趋势,变幅分别为13%、39%。
此外,徐东坡还肯定了鱼类栖息环境的改善。他认为,这得益于去年宜兴在推进治太保源工程中,科学设立太湖入湖生态过渡带,在三氿及各湖荡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净化、农村生活污水全纳管、三氿湿地“水下森林”建设等,有效维护了水生态环境,也进一步涵养了渔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