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小作坊,关乎大民生。近三年来,市食安办、市市场监管局根据上级有关实施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工程的要求,拉开了推动全市食品小作坊“变身”的大幕,并按照“整改一批、取缔一批、提升一批、示范一批”的原则,采取政策激励、优化服务、创建推动、注重营销、试点建设集中加工区等方式,收到了预期效果。一批食品小作坊实现了从以往的“小散乱”到“名特优”的华丽蜕变,促进了全市食品小作坊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保障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全市已有86家食品小作坊获评宜兴市、无锡市、江苏省“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其中,“锡食名坊”、江苏省“名特优”食品小作坊、江苏省食品安全示范小作坊共51家,数量位居无锡市第一。
完善政策强保障
我市现有食品小作坊360多家,它们大部分散落于农村和城乡接合部。由于食品小作坊进入门槛低,大多前店后坊、亦工亦居,加之一些食品小作坊现场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市食安办、市市场监管局根据上级有关实施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工程的要求,出台了《宜兴市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市食安办、市文明办联合制订了《宜兴市名特优食品小作坊评审活动方案》《宜兴市名特优食品小作坊评审办法》,明确提出将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工作纳入食品安全工作高质量发展考核重要指标。同时,鼓励属地政府出台创建各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食品小作坊业主的创建积极性,补齐发展短板,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响产品品牌,形成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市食安办、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深入全市各地的食品小作坊,强化对整治提优工程的指导服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严格规范、优化提升、打造特色。徐舍、环科园(高塍镇)在市级层面出台争创“名特优”食品小作坊激励政策的同时,出台了镇级层面的配套激励政策,激发了食品小作坊业主的创建积极性。
创建推动促提升
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各分局深入到辖区各食品小作坊,尤其是被列入参与各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评审的单位,指导其合理布局各功能区,规范生产工艺流程,更新陈旧设施设备,完善原辅料采购索证索票、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生产过程台账记录、产品出厂检验记录、产品留样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将这些制度上墙公示。同时,以评审促提优,该局先后组织参与了多轮各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的评审工作,对被列入争创的食品小作坊进行集中评审和辅导,提出进一步整治提优措施和方案。
通过争创和评审活动,各食品小作坊业主的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食品安全各项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采用古法制作咸鸭蛋、皮蛋的市云林蛋制品厂投入近200万元,对一处闲置厂房进行翻新改造,全面优化提升了生产制作环境,实现了从以往的“小散乱”到省食品安全示范小作坊、“锡食名坊”的华丽转身。市高塍镇聚品斋卤菜加工店、市和桥南新糕点坊、市徐舍镇吴氏传承卤菜店、市张渚镇福汇多食品坊、市丁蜀镇建芳汤圆店、市杨巷镇永梅手工食品店、市太华镇华峰茶厂等单位,不仅不惜投资对生产场所进行了改造,还优化了生产工艺流程,既扩大了产能,又保障了食品安全,它们均同时获评省“名特优”食品小作坊或省食品安全示范小作坊、“锡食名坊”。
因地制宜搞试点
为引导食品小作坊向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推进提升全市食品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去年,市市场监管局在新街街道归径社区开展“归径月饼”小作坊相对集中加工区建设试点工作。该局会同环科园食安办对归径社区现有的11家月饼小作坊实施了“四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服务、统一检验检测、统一视觉识别。采取“一坊一策”的方式,按打造“名特优”食品小作坊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指导每家小作坊从配料、成型、烘烤、冷却到包装等各功能区域进行调整布局,提升了月饼小作坊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入驻相对集中加工区的市归径王氏月饼坊在去年获评“锡食名坊”、省“名特优”小作坊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近20万元,进一步优化了各功能区设施及生产工艺流程,成为集中加工区月饼小作坊的一个样板。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根据“归径月饼”小作坊相对集中加工区建设试点经验,逐步形成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设工作经验,提升地域特色食品小作坊的产品质量和知名度,为全市各板块推广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建设提供思路。
注重营销打品牌
食品小作坊作为一种天生氤氲着烟火气的食品生产业态,隐含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文化和乡愁文化,成为对外交流、联络乡贤、经贸合作、扩大宜兴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张名片。为此,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积极组织食品小作坊业主,参加各级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年货会、文创产品交流会等展销活动,扩大小作坊食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宜兴的对外知名度。尤其是对获评“名特优”称号的食品小作坊,市市场监管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供销合作总社、市消保委等部门和单位将优先提供其参加各类展会展销机会,并鼓励、支持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帮扶优化发展环境,以此促进更多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规范化发展。“梅礼卿”牌和桥豆腐干、官林麻烘糕、“高塍老杨”牌猪婆肉等均成为属地政府每年春节和秋季经贸洽谈会期间,联络在外乡贤、洽谈项目的伴手礼,给在外乡贤捎去一份浓浓的乡愁记忆。
(记者 韩良华 通讯员 骆俊其)
检查食品小作坊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