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小林
一张竹几,两张小凳,摆在门前的松树下,这就是今天的饭桌。
苍翠的黑松枝叶间洒下斑驳的光影,显得很柔和,旁边池塘里几只鸭子在戏水,溅起的水珠与山风扑面而来,带着丝丝清凉。
菜已摆好,都是些家常时令菜:汁稠浓香、闪着光亮的红烧肉,碧绿鲜嫩的南瓜藤,红白相衬的干蒸咸鸭蛋,汤色奶白冒着热气的砂锅煨小鱼,撒着鲜红辣椒咸香四溢的苋菜梗。浓酽的杨梅酒在铮亮的酒杯里格外醒目。这样的酒怎能少喝?传杯递盏,敞开胸怀,酒香耳热,不一会即醉意朦胧。虽然步履踉跄,却通身畅快,感谢小伯的菜肴,心底充满对他的敬意。
一日三餐,人间烟火,谁不喜欢美食?现如今人们讲究生活品质,更加追求饮食的档次,崇尚特色。
餐馆主人小伯是我多年的朋友,身材魁梧,为人豪爽,典型的山里大汉。早年做过生产队长,开过手扶拖拉机,当过石矿老板,会厨艺,能打猎,还会屠宰,嫁接果树,培植花木,与“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的轩辕氏相比,简直就只差“领民制陶”的技艺了。这几年小伯在家办起了农家乐,拾起他的一技之长,这就走对了路子。
小伯坚信一方水土一方人,因而他外地食材很少用。美食之道是大道,选材是基础。他的鸡是周围山村散养的土鸡,猪是吃糠和山芋长大的足月太湖白土猪,至少长上大半年,田螺、小鱼、黄鳝是山冲水田、涧沟潭塘中的,这些食材做好了,都是地道的美食。以鱼为例,按照小伯的说法,鱼塘里人工饲养的鱼没有经过风浪(就是运动量不足),吃饲料,体形硕大,肉质松散,无论清蒸还是红烧,腥味大。而天然生长于涧沟、池塘中的杂鱼,终日在清澈的山水中不停游动、觅食,水中的树叶嫩草花瓣虫藻,哪样有污染?天长日久,这鱼长得水灵饱满,肉质细腻富含营养,焉有不好吃的道理?
小伯家的菜我吃了很多年了。其中山涧野鱼有特色,别看鱼儿个小,冬天小鱼烧咸菜味道极佳,带骨整条嚼还可补钙。清蒸汤色奶白,骨酥肉烂,令人胃口大开。狮子头、老汤苋菜梗也是我的至爱。他家的苋菜梗也是一大特色,此道菜的关键是卤水,要用隔年冬天腌菜的老腌汤,在开春前沥尽残渣,装瓮,罩上纱布防虫盖严。夏天苋菜上市了,把粗壮的苋菜梗摘去叶,切成寸许长,洗净沥干,装入瓮中,待其自然发酵。数天后捞起,装盆放上姜蒜椒糖等佐料,蒸透起锅,撒上葱末即可。青的苋梗配着绿的葱末、红的辣椒、白的蒜瓣,一盆色香味俱全的苋菜梗就做成了。这道农家菜看着美,闻着香,一嚼便觉醇香厚味,麻辣中鲜味直透舌根,令人不忍卒咽,是下酒、喝粥时的妙品。
小伯家的狮子头也备受食客青睐,浓香鲜嫩风味独特。食材不用说了,关键是制作的工艺别具一格。小伯说猪肉是绝对不能用摇肉机加工,这会把纤维全部磨碎,磨散,做成的肉圆就会没有骨力,少咬劲,影响口感。而一刀一刀剁,则避免了这种情况。道理简单,却是关键。
刚上桌的肉圆,若是红烧的则滋滋冒着热气,香味扑鼻,白煨的只见一汪清汤中漾着几只浑圆肉球,煞是可爱,不见一丝热气。轻轻一夹送入口中,鲜美无比,让人通体透畅,别无他求!
小伯烹调美食时留下的一串串清晰的手工痕迹,是生活在美食上的印记,艺术在生活中的投影,让人感到生活的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