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质”发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芳桥新篇章
全国两会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基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芳桥街道作为宜兴东北部的重要板块,将紧扣“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四个着力点,立足区域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实践路径。
一、深悟“国之大者”,以政治引领凝聚发展共识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芳桥街道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理论武装推动实践创新,确保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强化理论指导,凝聚思想共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将两会精神纳入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核心内容,通过“培源大讲堂”“书记领学”等载体,引导党员干部将“挑大梁”的使命转化为“走在前”的行动自觉。
对标战略定位,优化发展路径。紧扣“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创建目标,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以“三区三线”空间布局为框架,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构建“农业强基、工业提质、文旅赋能”的城乡融合体系。依托阳山荡科创带建设,打造宜兴东北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厚植为民情怀,夯实执政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被征地农民社保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提质等群众关切,建立“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机制,推动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积极改善校园硬件设施,推进教育文化事业。2025年计划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提标等民生工程,并同步推进天然气扩面工程,切实解决群众生活难题。
二、聚焦“新质生产力”,以多维突破锻造增长引擎
芳桥街道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多方发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盘活低效资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老旧工业园区改造,盘活企业闲置厂房250亩,引入环保设备、智能制造等绿色产业项目。推动启创环境“年产960台环保设备智能制造项目”投产,星宇药业利用空闲土地引进高端制造项目。同步推进“亩均效益”评价,淘汰低效企业,推动相关企业腾退用地,力争亩均税收提升30%。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本土技能型人才,构建“产业聚才、项目引才、生态留才”全链条服务体系。
聚力乡村振兴,做强农业融合品牌。围绕“阳山荡大米”,深化与扬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争创“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打造长三角区域农产品标杆品牌。推进金兰村、芳桥村稻米加工特色园建设,推广优质大米品种,实现覆盖率100%。整合夏芳村、后村村资源,打造房车营地、研学基地等富民项目,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以上。
深化农文旅融合,激活生态经济新场景。以阳山荡争创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布局“亲水运动+智慧农业”示范带,引入无动力帆船、皮划艇等水上项目,力争年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整合潮音寺、忠孝园等文旅资源,推进阳山荡体育公园、党建步道等“网红”景点建设,打造“忠孝文化+生态科技”体验区。依托特色活动,推动稻米、桑葚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打响“阳山荡”系列品牌。
三、突出“改革赋能”,以机制创新激发攻坚动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芳桥实践,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改革,在破解深层次矛盾中释放发展活力。
构建高效治理体系。深入打造“枫”景留“芳”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完善“网格+警格”融合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办结率100%。依托“数字芳桥”平台,整合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数据,实现风险“一屏监测”。推进龙眼社区、金兰村“警网融合”试点,打造“法蕴芳华”法治文化特色园,筑牢社会稳定防线。在阳山荡科创带、金兰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设立“基层治理创新试验区”,打造“企业反哺乡村”“乡贤助力发展”等特色项目,探索“共建共享”新路径。
压实责任闭环落实。制定产业发展、生态治理等重点任务清单,实行“周调度、月通报”机制。成立联合督查组,对低效用地腾退、科创载体建设等任务跟踪问效,确保按期完成。2025年计划腾退低效用地20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16亩,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锻造实干干部队伍。实施“干部赋能计划”,开展一线轮岗、对标学习,培育“懂产业、善攻坚”的复合型人才。推行“一线工作法”,推动问题现场解决、成效实地检验。强化考核挂钩机制,针对攻坚任务开展“擂台赛”,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在“春天的盛会”中积蓄动能,在春风浩荡里扬帆起航。芳桥街道将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全力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阳山荡科创带创新高地、打造“忠孝文化”文旅融合标杆,为宜兴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宜兴新实践贡献更大“芳桥力量”。
(芳桥街道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