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4:阳羡 |
|
 |
|
 |
|
~~~
|
|
汪沁,1998年12月生,就职于市老干部大学,2021年度、2022年度无锡市老干部信息宣传先进个人,宜兴市优秀阅读推广人。~~~
|
|
|
|
|
|
|
|
【悦读《时光的忧伤》】
传统文化 滋养心灵
【书摘】现实世界应该是美好的,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不必是自由的。人所受的羁绊与生俱来,对此,即使是运气不太好的人,也无须怨天尤人。文字是一片自由的天地。在现实之外,有很多这样的自由天地。人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便是享受两个世界的相互交融和相互弥补。古人称道的闲、静、安、乐,无非如此。
作为书籍的宝库,图书馆和作家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博尔赫斯曾在图书馆里加冕为“拉丁美洲小说之父”,而在纽约市皇后区公共图书馆,他的忠实读者张宗子也在文学的天堂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旅美作家是张宗子身上鲜明的标签。他在上世纪80年代自费赴美留学,曾在纽约侨报工作十多年,任编译和编辑,而后进入图书馆工作。旅美经历馈赠张宗子以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反映在了他的自选集《时光的忧伤》中。他在书中解读詹姆斯·乔伊斯的《死者》;品味叶芝对茅德·冈“甘愿沉溺”的爱……他会反复地听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让耳朵在里赫特、吉列尔斯、巴克豪斯等艺术家们倾情演奏的不同风味的琴声中流浪,西方文明的基因已深深嵌入他文字的染色体里。
但正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张宗子对生活了多年的纽约,情感上始终夹杂着“客”的色彩。在《关于纽约的几个片段》中,他用“格格不入”作为最后一章的题目。自由女神像、哥伦布圆环、第五大道的夜晚,在他的眼中,要么是丑陋的,要么是令人失望至极的,他产生不了眷恋与爱屋及乌的情愫,相反,他把自己对纽约的印象形容为“无动于衷”。
我想,这份疏离感的根源,在于他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虔诚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豁达、宁静和浪漫给予他极大的滋养,让他的文字总是缱绻着浓淡相宜的书卷气。他写沈从文,写苏东坡,写杜甫,也写《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游西湖。在《一辣解千愁》中,他说:“我的热爱从不狂乱和痴迷……它淡然,随和,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简单但却持久,宁静但却固执。”这份骨子里的优雅和从容,不正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最深厚的福祉吗?张宗子说,与庄子对谈是他一生的消遣。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对另一种自由(自由女神像)糟糕的印象了。
不过,在张宗子的笔下,中西文化并不是油水分离般完全对立的,它们统一于张宗子思想的脉动中,在灵感迸发时便信手拈来。在《昔游》里,张宗子从李白杜甫的遇合写到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又回到高适李白杜甫身上,写天才、稳健派和苦吟派的区别,继而联想到天才的贝多芬和严谨刚正的勃拉姆斯,正像是李白与杜甫。最后,又从勃拉姆斯脾气、性格的古怪想到孔子与温伯雪子相见后,不发一言的典故,因为“至情至性之人,必有世俗难解之所为”。张宗子在序言里说,读诗和写诗的经历让他的思维和文字都变得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在他跳动的思绪间,东西方的文化底蕴各抽出一条线,共同织成双色的魔毯,带领读者穿越了时间,跨越了地域,真正领略到了文学中以游无穷者的自由。(仇士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