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4:阳羡 |
|
 |
|
 |
|
~~~
|
|
汪沁,1998年12月生,就职于市老干部大学,2021年度、2022年度无锡市老干部信息宣传先进个人,宜兴市优秀阅读推广人。~~~
|
|
|
|
|
|
|
|
【悦读《古文观止》】
书香致远 润物无声
【书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我卧室床头柜的最后一格柜子里,存放着一叠厚厚的手抄本,每次看到泛黄的纸张、遒劲有力的字迹,都会勾起年少时那段刻骨铭心的蹉跎岁月:1969年,父亲带着年幼的我,来到苏北阜宁农村接受“改造”。我们父子住进一间低矮破旧、土坯草顶的茅屋,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对此,我曾苦闷、抑郁,甚至绝望,我会穷尽一生老死在这里吗?
父亲深谙儿子的心事,他抽出时间,凭着记忆完整无误地默写下了一篇篇古文《苏秦以连横说秦》《论贵粟疏》《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父亲告诉我,这些古文大多来自《古文观止》,荟萃了中华文言文的精髓,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让我一度望而却步,所幸,我的父亲幼年上过私塾,后因生活所迫经商,成家立业后仍手不释卷、吟诗作赋,有着深厚的古文底子。他逐字逐句翻译解释给我听,读到《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父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他寄宿寺庙,每天煮一锅粥,等凝成冻子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切几根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他却不为外境所困,足不出户,昼夜苦读,终于金榜题名,成为一代名臣,这就是著名的“划粥断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大抵就是在逆境中锻炼出来的,父亲要我学范仲淹心无旁骛好好读书,终有一天“守得云开见月明”。
农忙午歇时分,我见缝插针从怀里掏出几张纸,如饥似渴地沉浸于此,不亦乐乎。李密《陈情表》的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拳拳孝心,感天动地,读之令人潸然;诸葛武侯的前后《出师表》,让人依稀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丞相为了蜀汉,殚精竭虑一生,鞠躬尽瘁至死;读《滕王阁序》,似乎看到了天才少年潇洒挥毫的清影。我最喜爱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们或老迈、或残废、或囚禁,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而我,却只是落了个差一点的环境,身边还有一位慈爱博学的父亲时时安慰、鼓励我,想至此,一股暖流涌入心田,我燃起了对生活和未来的憧憬。
后来,我们父子返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仅有初中学历的我凭着在农村打下的扎实文学基础,被省城一所师范学院录取,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每次备课、领读《岳阳楼记》《出师表》等《古文观止》里的名篇,眼前总会浮现煤油灯下、农田间的一幕幕。而今,退休在家的我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老父早已仙逝多年,睹物思人,我将手抄本《古文观止》名篇装订成册,珍藏在柜子里,每次看到它,都会忆起父亲以及那段永远镌刻在记忆深处的蹉跎岁月,它告诉我,人可以遭遇困境,可以遭受挫折,但绝不可以对生活丧失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
(申宗鹂)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