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 辉
“最好能每周提前公布菜单,吃饭用大圆台,大家围坐一起,热闹!”“用蓝色调,清爽是清爽佬,但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欢喜‘闹热’点的颜色……”昨天上午,在芳桥街道金兰村的“田间议事亭”,村干部正和村民代表热烈地讨论老年食堂规划建设等相关问题。
去年下半年,金兰村计划启动老年食堂建设,为此村里特地开了专题会,又到有经验的镇街学习后,制订了初步设计方案。然而,当村党总支书记蒋仲良向部分村民征求意见时,还是被泼了几瓢“冷水”。一些村民认为,这个方案是“大路货”,和其他地方的差不多,谈不上有多喜欢。
“既然是为民办实事,就得办到群众心坎上,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村干部商议后最终决定,把设计稿推翻重来。伴着初夏的习习凉风,“田间议事亭”内大家民主议事的热情十分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发言、谈想法、提建议。
“田间议事亭”是去年以来金兰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将决策权交给群众,改变过去村干部“家长制”做法的一个缩影。现在,说起这个亭子,村里不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小小凉亭已成为金兰村发现问题的“晾晒场”、解决问题的“主阵地”。
活动广场的凉亭,平时是村民休闲聊天的地方。亭子里没有主席台,也没有发言席,村民群众和村干部亲密而随意地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讲诉求、解难题,从形式上符合村民的传统习惯,从情感上让村民觉得亲近不生分。“过去村里开会都要去村委会办公室,召集慢、受拘束、不敢说话,现在就在家门口,大家像拉家常一样说说自己的想法,说错了也不怕被笑话。”村民史菊芳说。
在“田间议事亭”,一个个涉及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被摆上台面,党群共商共治,画好基层治理“同心圆”。去年夏天天气连续晴好,导致全村粮食作物缺水,愁坏了种粮大户,也因此发生了用水纠纷。村委得知情况后,及时介入,组织相关农户在“田间议事亭”议事,针对存在的分歧现场进行有效沟通,很快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成功化解了一起可能发生在“家门口”的信访矛盾纠纷。
如今,“田间议事亭”已经成为金兰村村民、干部交心换心的重要场所。干部群众得空就坐在一起聊一聊,党和政府的民生政策往往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说给群众听,让群众清楚明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不经意间被基层干部掌握,然后反馈给相关部门,让事情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目前,金兰村已通过“议事亭”形式议事20次,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次。
村民议事,出“厅”入“亭”值得推广
村民议事,就是用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方式,让村民参与本村重大事项的讨论与表决,以行使监督和管理集体经济的职能。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却让这一好的制度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就是村民觉得“厅”里太“正式”,说话得“字斟句酌”,心里有话,但说不过瘾。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团结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一大法宝。金兰村因势利导,主动出“厅”入“亭”,让村民“苦有地方诉”“理有地方讲”“话有地方说”。这不仅在形式上符合村民的传统习惯,不知不觉间,宣传了政策、弄清了问题、化解了矛盾,更重要的是,让村民通过一次次“大胆说话”,强化了主人翁意识,调动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
村民议事重在一个“议”字,多“议”而慎“决”方能获得大多数村民的支持。金兰村将“议事厅”搬到田间,主动找村民拉家常、议村情、论村事的做法,淡化了形式,却深化了干群关系,获得了村民的信赖与支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推广。
(晓 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