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为了孩子吃饭的问题焦头烂额:有的孩子挑食偏食,有的进食时间过长,还有的干脆什么都不爱吃……这些孩子往往存在消瘦、肥胖、生长迟缓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家长们到底该怎么办?为此,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生许瑾瑾给您支招。
要排除孩子是否因病引起的食欲不佳。感冒、发热、消化不良等不适都有可能引起孩子食欲不佳。如果孩子并没有生病,但是长期存在喂养困难的表现,那么就要看家长是否存在喂养不当的行为。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挑食偏食都是由于喂养不当引起的,如强迫进食、限制进食等。针对喂养不当,家长要调整自己不恰当的期望值,并建立成功喂养的信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纠正。
做好分内之事,不要越界。有的家长喜欢强制孩子吃完所有准备的食物,而有的家长则让孩子随意选择吃什么,甚至是零食饮料,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作为父母,应当准备好与孩子年龄相符的食物,规定就餐时间和固定的就餐地点,形成进餐的条件反射,但进食量应由孩子根据自身饥饱决定,而不是父母帮他决定。
避免分心。进食时应当用餐椅把孩子固定在喂食环境,营造良好的进食氛围,让孩子能够专心进食;进食过程中要避免干扰,如噪声、用玩具诱导进食等;有的家长习惯追着孩子喂,或者一边玩玩具一边喂食,这都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增加食欲。所谓增加食欲,一方面是增加饥饿感,就餐时间应当固定,每餐间隔3—4小时,餐间避免摄入零食饮料;此外,准备的食物应当丰富多样,并结合孩子喜欢的动物或物品,用可爱有趣的名称来称呼食物,激发孩子的进食兴趣。
限制进餐时间。对于进食时间过长的孩子应当逐渐调整,缩短原有进食时间,如原本为1小时,可先在进餐开始时设定50分钟的闹钟,闹钟响则进餐时间结束,父母收掉所有食物;整个过程父母要保持平和的态度,不要批评指责或者焦躁不安,如提前或按时完成进食应及时表扬,表扬主要为情感奖励,如拥抱、亲吻、夸赞、肯定等,而不是物质奖励,下一餐进一步缩短时间;当进食量少时,父母要避免餐间点心加量。
有计划地引入新食物。父母应提供与年龄相符的食物,并尊重孩子。孩子接受新事物需要过程,在放弃一样食物前至少要尝试10—15次;对于孩子愿意尝试新食物可适当情感奖励,并且在生活中避免频繁用孩子喜欢的食物或零食等作为对良好表现的奖励。
容忍与年龄相符的脏乱。孩子学习自主进食的过程中,肯定需要经历一个脏乱不堪的过程,家长不要因此剥夺他自主进食的机会;在进食或喂养过程中应避免频繁用纸巾为孩子擦嘴,引起孩子不适。
纠正偏食。对于偏食的孩子应当循序渐进地进行纠正,例如不爱吃蔬菜的孩子,可以在他喜欢的食物里加入少量蔬菜,在他适应后再逐渐加重蔬菜比例,最终接受蔬菜。
纠正孩子的饮食习惯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全家人的配合和努力。对于已经出现生长不良的儿童,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营养干预。(通讯员 刘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