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 辉
青龙山宕口由“残山剩水”蜕变为城市“新客厅”,国内首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亮相环科园,全省首单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宜落地……作为唯一GDP与GEP都位列全国前十的县级市,近年来,宜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GEP核算与产业转型发展中,逐步找到了推动GEP增长的亮点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道路。
厚植生态基底
扮靓绿水青山“高颜值”
作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宜兴曾是江苏化工企业数量较多的县(市)之一,产业快速壮大的同时,也带来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的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绿水青山一度蒙尘。
“20世纪90年代,上坝村建起了近30家琉璃瓦企业。”丁蜀镇上坝村党总支书记周培育说,靠着这些企业,上坝村摘掉了“穷帽”。而在2007年太湖水危机发生后,村里的琉璃瓦企业全部关停,生态保护的理念深植百姓心中。多年来,村民们守着这片绿水青山,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村成为宜兴美丽乡村队伍中的一匹“黑马”。铁腕治污,扮靓绿水青山“高颜值”,上坝村是宜兴生态觉醒的一个生动缩影。2021年以来,全市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000余家,升级改造1000余家。
与上坝村相隔十多公里的青龙山公园,如今游人如织。而在2017年之前,这里还是连人都走不进的废弃矿山宕口。变“伤疤”为“生态绿地”,实现资源再利用,是宜兴开展生态修复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我市创新实施“矿地融合”整治项目,尤其是2022年和溧阳市联合申报《江苏太湖流域水源涵养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近三年来示范工程推进成效获得自然资源部肯定。相关工程的规范、有序推进,不但绘就了宜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蝶变图,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
青山得到修复的同时,宜兴的绿水“颜值”也在焕新。“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到生态保护,我市始终坚持一体化思维。”宜兴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太湖治理为例,我市从全域治理角度出发,规划实施“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系统建设,以河湖生态修复、排污口综合整治、河道支浜畅流活水为重点内容。思维与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变化可观可感,“三氿”水域2000亩“水下森林”成为靓丽风景,水质透明度由20厘米提升到80厘米以上;推进“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打造国内首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作为治太“主战场”,今年我市计划实施63个重点项目,数量居无锡市之首,年度投资约33亿元。
如今,宜兴太湖段正重现旖旎风光,一座座公园变身“绿肺”、一条条生态绿道环绕城乡,秀美灵动的城市形态跃然绿色画卷之上。生态环境的巨变,折射的是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之变——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既留住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又坚持久久为功扮靓生态颜值。
转化生态优势
积累绿色发展“硬资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禀赋,是宜兴吸引国内外投资商集聚的一大关键要素,也是发展绿色产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我市一面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一面培育高质量发展生力军,全力推进“3+3+N”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巩固节能环保、电线电缆、陶瓷耐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强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培育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近日,位于环科园的江苏碧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满载着创新“黑科技”热解系统的20余个集装箱发往日本,为当地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有机废弃物高效转化为绿色能源。从昔日引进日本先进技术打开国内市场,到如今成为技术输出者,产品超七成出海,碧诺环保的业务足迹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作为“链主”带领宜兴环保企业组团出海。随着更多企业落户,环科园上下游产业逐渐丰富,环保产品已涵盖水、声、气、固、土、仪及资源利用等7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环境工程为辅,技术研发设计服务蓬勃发展的完整产业链。近年来,我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等,科学推动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不断向高端领域拓展。宜兴已逐步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长、产值最高、品种最全的电线电缆生产制造集聚地,一批传统陶瓷耐材企业也通过提升创新能力与智能制造水平成为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有了传统优势产业的厚实“家底”,我市在项目招引上更加注重“含绿量”和“含新量”。走进中建材(宜兴)新能源太阳能装备用光伏电池封装材料项目(四期)的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在生产区外通过云端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实时管理。从2018年全球第一条超薄光伏玻璃智能生产线竣工投产,到5G智能零碳工厂初具雏形,中建材加速攻克光伏玻璃关键核心技术,如今已成长为新能源产业光伏领域的行业标杆和领军企业。(下转2版)